論生活
克里希那穆提
1-2 認同

 

   為什麼你要認同於別人、團體、國家呢?為什麼你自稱基督徒、印度教徒、佛教徒呢?為什麼你屬於無數教派的其中之一呢?一個人會因為傳統、習慣、衝動、偏見、模仿、懶惰而在宗教上或政治上認同於某個團體。這種認同使得一切創造性的了解終止了,然後一個人只會變成黨派首領、教士或某個領袖的工具而已。

   前幾天有人說他是個「克里希那穆提迷」,他也是如此這般的屬於了另一個團體。當他這樣說的時候,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他的認同。他並非愚蠢之人;他受過教育,是個有文化的人。他也不會對事情過於感性或情緒化;相反的,他是清楚而且確定的。

   他為什麼變成了一個「克里希那穆提迷」呢?他追隨過其他人,他曾經屬於許多無聊的團體與組織,最後他發現自己認同於這個特別的人。從他說的話看來,這段旅程似乎結束了。他已經停了下來,事情結束了;他做了選擇,沒有事情可以讓他動搖。他現在可以舒適的安定下來,熱心的追隨所有已說的與未說的話語。

   當我們認同於他人時,那是否是一種愛的指標呢?認同是否就是實驗精神呢?認同難道不就是愛與實驗精神的終結嗎?認同,無疑的就是佔有、是所有權的主張;而擁有是否定愛的,不是嗎?擁有是為了安全;而佔有則是防禦、讓自己無懈可擊。在認同之中會有抗拒,不論是粗糙的或微妙的抗拒都一樣;而愛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抗拒嗎?當防禦存在時還會有愛嗎?

   愛是脆弱的、柔軟的、接受的;它是敏感的最高形式,而認同則是不敏感。認同和愛不會一起出現,因為其中一個會摧毀另外一個。認同基本上是一種思想的過程,頭腦藉此保衛和擴展它自己;在變成某物的過程中它必須抗拒與防禦、它必須擁有與放棄。在這種變成的過程中,頭腦或自我會變得更強壯、更有能力;但這不是愛。認同會摧毀自由,而在自由之中才會有敏感的最高形式。

   實驗精神需要認同嗎?認同這種行為不正是探詢、探索的終止嗎?如果沒有自我探索的實驗,真理帶來的快樂是不會出現的。認同會終止探索;它是另一種形式的懶惰。認同是替代性的經驗,因此它完全是虛假的。

   要實驗,所有的認同都必須停止。要實驗就必須無懼。恐懼會阻止經驗產生。是恐懼造成了認同──認同他人、團體、意識形態,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恐懼必須抗拒、壓抑;而在自我防禦的狀態下,一個人怎能航向未知的大海呢?若不著手進行深入自己的旅程,真理或快樂是無法來臨的。如果你放下了錨,你就無法走得太遠。認同是一種避難所。避難所需要保護,而需要保護的東西很快就會被摧毀。認同為它自己帶來了毀滅,因此不同的認同之間會有持續的衝突。

   對認同的掙扎或反對越多,對了解的抗拒就越大。如果一個人察覺到認同的整個過程,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如果一個人看到外在的表現是內在需求的投射,那麼才會有探索與快樂的可能。認同於別人的人永遠無法了解自由,只有在自由之中所有的真理才會出現。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