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修問答選集

第四十章 老婦,妓女與和尚

 

  一則古老的格言說:「播種一個念頭,收穫一個行為;播種一個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我要對你們說:「播下空無,收穫靜心或愛。」

  播種空無——那就是靜心的一切。愛是它自然的結果。如果在靜心旅程的終點愛沒有綻放,那整個旅程就廢掉了。在哪里有什麼東西出錯了。你出發了,但你永遠沒有抵達。

  愛是檢驗標準。在靜心之路上,愛是檢驗標準。它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是相同能量的兩個面向。一面存在,另一面也必然存在。如果另一面不存在,那麼這一面也不存在。

  靜心不是專心。一個專心的人未必會抵達愛,事實上,他不會抵達。一個專心的人也許會變得更暴力,因為專心是一種保持緊張的訓練,專心是一種狹窄化頭腦的努力。它是對你意識深層的暴力。當你對你的意識是暴力的,你對別人就不可能是非暴力的。你對自己怎麼樣,你就對別人怎麼樣。

  讓這一點成為生命的基本規律,這是最基本的規律之一:你對自己怎麼樣,你就對別人怎麼樣。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愛別人。如果你內在的生命是流動的,你也會在關係中流動。如果你的內在是凍結的,你的外在也會是凝固的。內在的意圖會變成外在的,內在一直通過外在顯化自己。

  專心不是靜心;專心是科學方法。它是科學的方法論。一個科學家需要深入訓練專心,但一個科學家未必有慈悲。這是不一定的。其實一個科學家變得對自然越來越暴力。所有的科學進步都建立在對自然的暴力之上。它是破壞性的,因為從一開始,科學家就破壞了自身意識的擴展。他不是擴展他的意識,而是縮小它,使它有排它性,變得單一。它是一種強迫,一種暴力。

  所以記住,靜心不是專心,但靜心也不是沉思(contemplation)。它不是思考。也許你在思考關於上帝,那也還是思考。哪里有「關於」,哪里就有思考。你也許在想錢,也許在想神——本質上都沒有區別。思想還在繼續,只是物件變了。所以如果你在思考俗事、思考性,沒有人會稱之為沉思。如果你在思考神、思考善,如果你在觀想耶穌、克裏希那、佛陀,人們就會稱之為沉思。

  但禪對此非常嚴格——這不是靜心,這依然是思考。

  你還是在關注他人。在沉思中,物件依然存在,當然不像在專心中那麼有排它性。沉思比專心更為流動。在專心中,頭腦是尖銳的;在沉思中,頭腦聚焦於一個事物,而不是一個點。你可以不斷思考它,你可以不斷變換,隨著事物流動,不過從整體上看,這個事物還是一樣。

  那什麼是靜心呢?靜心就是對你自身的存在感到快樂;靜心是一種自在的喜悅。它非常簡單——它是一種意識全然放鬆的狀態,你什麼也不做。一旦「做」進入,你就變得緊張,焦慮立即進入了。要怎麼做?要做什麼?怎樣做才能成功?你進入了未來。

  如果你在沉思,你要沉思什麼呢?你怎麼可能沉思未知呢?你怎麼可能沉思不可知呢?你只能沉思已知。你可以反復咀嚼它,但它是已知的。如果你知道一些關於耶穌的事情,你就可以不斷地思考。如果你知道一些關於克裏希那的事情,你就可以不斷地思考。你可以不斷地修改、改變、修飾——但那不會將你引導至未知。神依然是未知的。

  靜心就是自在,什麼也不做——沒有行動,沒有思想,沒有情緒。你只是存在。它是一種純粹的喜悅。當你什麼也不做,這種喜悅從何而來呢?它無中生有地出現,或者它無處不在。它沒有原因,因為存在就是由這種叫喜悅的材料做成的。它不需要原因,它不需要前因後果。如果你不高興,你有不高興的原因。如果你高興,那你就只是高興——它並沒有原因。你的頭腦試圖找出原因,它無法相信沒有原因,因為它無法控制沒有原因——沒有原因的時候,頭腦就枯萎了。於是頭腦總是想找出某個原因。但我要對你說,每當你快樂的時候,你的快樂是沒有原因的,每當你不高興,你的不高興有某種原因——因為快樂就是製造你的材料。它就是你的存在,它是你最內在的核心。

  喜悅是你內在深處的核心。

  看一看樹木、小鳥、雲朵、星星……如果你有眼睛,你能看到整個存在都是喜悅的。一切都是快樂的。樹木無緣無故地高興;它們不想成為首相或總理,它們不想變得富有,它們從來沒有銀行帳戶。看一看花朵——無緣無故地盛開,花朵的幸福真讓人難以置信。

  整個存在都是由這種被稱為喜悅的材料製成的。印度教稱之為satchitanand,ananda就是喜樂。所以因果關係是不需要的。如果你可以自在,什麼也不做,只是享受自己,只是和你自己相處,只是對你自己感到高興,你在呼吸就感到喜悅,聽著這些布穀鳥鳴叫你就感到開心——沒有什麼原因,那你就處於靜心之中。靜心就是安住於此時此地。當一個人無緣無故地幸福,那種幸福就會洋溢。它持續散佈給別人,變成一種分享。你無法保留它,它太多了,它太無限了。你無法保留它,只有讓它散發出去。

  這就是慈悲。靜心是與自己同在,慈悲是隨著那種臨在流動。它是同樣的能量,過去它指向激情,現在變成了慈悲。它是同樣的能量,過去封閉在身體或頭腦之中。它是同樣的能量,過去從小洞裏漏掉了。

  性是什麼?就是從身體的小洞裏漏出的能量。印度教稱之為「漏洞」。當你流動、洋溢,當你沒有漏洞,所有的壁壘都消失了。你成了整體。現在你要擴散。對此你無能為力。

  不是說你必須要慈悲,不是的。在靜心狀態下,你就是慈悲。慈悲(compassion)和激情(passion)一樣溫暖——所以才叫它慈悲。它非常熱情,不過這種熱情沒有物件,而且一無所求。整個過程剛好顛倒過來。一開始你追求在某個地方的幸福——現在你找到了,你要表達它。

  激情是對幸福的追求,慈悲是對幸福的表達。

  但它是熱情的,它是溫暖的,你必須去領悟,因為這裏面有矛盾。

  一樣事物越偉大,它就越矛盾,靜心和慈悲是最深奧的事物之一。所以矛盾是必然的。

  它的矛盾在於一個靜心者非常冷靜,但不冷漠;冷靜而溫暖,卻不狂熱。激情是狂熱的,它就像發燒一樣,它有高溫。慈悲是冷靜而溫暖的,它歡迎、接受,樂於分享、願意分享、等待分享。如果一個靜心者變得冷漠,他就錯過了。那樣他就只是個壓抑的人。如果你壓抑你的激情,你就會變得冷漠——整個人類就是這樣變冷的。

  每個人的激情都受到壓抑。

  從小時候起,你的激情就被削弱和壓抑了。當你開始有激情,就會有人——你的母親,你的父親,你的老師,員警叔叔——就會有人開始懷疑你。你的激情被控制和壓抑了。「不要這樣做!」你的內在立刻收緊。慢慢地,一個人就學到想要活著,最好是聽身邊人的話。這更有保障。有什麼辦法呢?一個孩子有什麼辦法呢?當他覺得有激情,他感覺充滿了能量,他想要跳躍、奔跑、手舞足蹈,而他爸爸卻在讀報紙?都是些廢話,但他卻在讀,他是個非常重要的人,他是一家之主。怎麼辦呢?孩子真的很神奇——在他裏面,神準備跳舞——但他的父親卻在看報紙,所以他必須安靜。他不能跳舞,他不能奔跑,他不能尖叫。他會壓抑他的能量,他會試圖冷漠、壓抑、控制。

  控制已經成了一種極高的價值。它根本就沒有價值。一個控制的人就是一個死人;一個控制的人未必是一個自律的人(a disciplined person)。自律是完全不同的。

  自律出於覺察,控制出於恐懼。

  你周圍的人比你更強大,他們可以懲罰你,他們可以消滅你。他們擁有控制、腐化、壓抑的所有權力。小孩子不得不變得圓滑。

  當性能量升起,小孩子就糾結了。社會反對它,社會說必須要限制它。但它卻流遍小孩全身。它必須被切斷。

  在學校裏,我們都在做什麼呢?事實上,與其說學校是傳遞知識的工具,不如說它是控制的工具。一個小孩要坐在那裏六、七個小時。這是在限制他唱歌跳舞,在控制他的喜悅,這是在操控他。每天在一種類似監獄的氛圍裏坐六七個小時,能量慢慢減弱了,孩子變得壓抑、封閉。現在河流消失了,能量沒有了,他的生命力處於最小化——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控制。他的生命力永遠無法最大化。

  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他們已經發現人類悲慘境遇的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普通人只活出了10%的潛力。他們生活10%,他們呼吸10%,他們愛10%,他們享受10%——有90%的生命力都是不被允許的。這是純粹的浪費。一個人應該活出100%的潛力,然後綻放才有可能。

  所以靜心不是控制,不是壓抑。如果你有這種錯誤觀念——壓抑自己——那你就會變得非常有操控性,你就會變得冷漠。你會變得越來越漠不關心,有疏離感。你冷淡、不在乎、不關心——你幾乎自殺了。你會最小化地活著。你可以被稱之為「苟延殘喘(just so-so" alive)」。你不會從兩端燃燒,你的火焰非常黯淡。一片煙霧,幾乎沒有火光。

  這發生在走靜心之路的人們身上——天主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他們變得冷漠,因為控制是容易的。覺察是非常艱難的。控制非常容易,因為控制只需要培養習慣。你培養出習慣,然後那些習慣佔據了你,你就不需要操心了。你與習慣合一,它們變得機械化,你活得像個機器人。你也許看起來像個佛,但你並不是佛。你只會是一具死氣沉沉石頭雕像。

  如果慈悲沒有在你裏面生起,那麼冷漠就會生起。

  冷漠意味著激情的不在;慈悲意味著激情的轉化。

  去看看天主教的教士、耆那教的僧侶、佛教的和尚,你會看到非常冷漠的人物造型——遲鈍,愚蠢,黯淡,封閉,恐懼,持續焦慮。

  前幾天我讀到一篇關於奧斯卡的文章,他是Arica的創始人。採訪他的人看到他一直抽煙,覺得有點驚訝,於是問他:「你為什麼要抽煙,而且抽這麼多呢?」奧斯卡至少是真誠的。他說:「每當我感覺緊張,我就會抽煙,這有幫助。」

  如果一個像奧斯卡這樣的人——在美國他已經成了許多人的師父——還是會緊張,需要用抽煙來緩解緊張,那他的信徒會怎麼樣呢?他一定是在控制自己。

  控制的人一直是緊張的,因為混亂依然隱藏在內心深處。如果你不控制、流動、活躍,那你就不會緊張。不存在緊張的問題——什麼發生了,就發生了。你對未來沒有期望,你並不需要做作。你為什麼要緊張呢?

  如果你去見天主教、耆那教、佛教的僧侶,你會發現他們非常緊張——也許在他們的神廟裏還沒有那麼緊張,但如果你把他們帶到世俗裏,你就會發現他們非常、非常緊張,因為每一步都有誘惑。

  一個靜心者已經來到一個沒有誘惑存在的點上。試著理解這一點。誘惑從來都不是外在的,是被壓抑的慾望、被壓抑的能量、被壓抑的憤怒、被壓抑的性、被壓抑的貪婪在製造誘惑。誘惑來自於你的內在,它和外在沒有關係。並不是魔鬼來引誘你,而是你壓抑的頭腦變成了魔鬼在伺機報復。要控制那個頭腦,你必須保持冷漠、封閉,不讓生命能量進入你的四肢和你的身體。如果讓能量活動,那些壓抑就會浮現。所以人們學會了如何冷淡,如何碰觸別人又沒有碰到別人,如何看別人又不看別人。人們說著陳詞濫調——「你好。你好嗎?」沒有人是真心的。這些都是在避免兩個人真正接觸。人們不凝視彼此的雙眼,他們不牽手,他們不試圖感受彼此的能量,他們不讓彼此交融。人們非常恐懼,只是做做樣子。冷淡而死板,套著拘束。

  一個靜心者學習如何充滿能量,如何處於極限、最大化。他活在顛峰,他在頂峰搭建住所。當然,他有一種溫暖,但並不狂熱,那只是顯示出活力。他不狂熱,他是冷靜的,因為他沒有被慾望所驅使。他非常快樂,所以他不再追尋任何快樂。他非常自在,他非常安心,他無處可去,他不再逃避與追求……他非常淡定。

  在拉丁語裏有一句格言:「agere sequitur esse」——行為跟著存在,行動跟著本質。它非常美麗。

  不要試圖改變你的行為;試圖改變你的本質,行動會隨之而來。行為是次要的,本質才是首要的。

  行為是某件你做的事情,而存在是你的本質。

  行動出自於你,行動是片段的。即使把你所有的行為集中在一起,它們也不等於你的存在,因為所有的行動集中在一起將會是你的過去。那麼你的未來呢?你的存在包含了你的過去、你的未來、你的現在;你的存在包含了你的永恆。你的行為,即使全都集中起來,也只是屬於過去。過去是有限的,未來是無限的。發生過的都是有限的,它可以被界定,它已經發生了。還沒有發生的是無限的,它是無法界定的。你的存在包含永恆,你的行為只包含你的過去。

  所以有可能至今為止一個人一直是個罪人,下一個片刻他卻成了一個聖人。永遠不要通過一個人的行為來評判他,要通過他的存在來判斷他。罪人會變成聖人,聖人也會墮落變成罪人。每個聖人都有過去,每個罪人都有將來。永遠不要通過一個人的行為來評判他。不過也沒有別的方法,因為你甚至不瞭解你自己的存在,你又怎麼看得到別人的存在呢?一旦你知道了自己的存在,你就能學會那種語言,你就知道了如何洞察別人存在的線索。你對自己洞察的程度就是你對別人洞察的程度。如果你看透了自己,你就能夠看透別人。

  在我們進入這個美麗的故事之前,再說幾件事情。

  如果你靜心後變得冷漠了——要當心。如果你的靜心讓你更加溫暖、更有愛心、更加流動——那就沒錯,你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你變得更沒有愛心,如果你的慈悲消失了,一種冷漠無情在你內在固定下來——那麼越快改變你的方向越好,否則你就會成為一堵牆。

  我聽說當福特還是副總統時,他去了以色利,果爾達·梅尼陪他去看哭牆。梅尼總理帶他去了,福特在那裏開始禱告:「請幫助尼克森先生引導我們的國家。」

  他轉頭問梅尼先生:「還可以嗎?」

  「還行,」她回答。

  「感謝你讓我成為副總統」,他對著哭牆說,再問總理:「這樣可以嗎?」

  「沒問題,」她回答道。

  「願以色列歸還他們從阿拉伯奪走的土地,願中東和平。這樣可以嗎?」

  果爾達·梅尼說:「你是在和一堵牆說話。」

  不要成為一堵牆。保持活躍、脈動、流動、融合。

  當然會有問題存在。為什麼人們要變成牆壁呢?因為牆可以被界定。它們賦予你界限、明確的形狀和形式——印度教所謂的形相。如果你融化和流動,你就沒有邊界;你不知道你身在何處,你不知道你的終點和別人的起點。你一旦與人們完全同在,所有的界限就逐漸變得虛幻。有一天它們就消失了。

  這就是真相。真相是無限的。你認為你在哪里停止呢?在你的皮膚?通常我們認為:「當然,我們在皮膚以內,皮膚就是我們的圍牆、邊界。」但如果周圍沒有空氣的話,你的皮膚將無法存活。如果你的皮膚沒有持續地吸入供給的氧氣,你的皮膚將無法存活。將大氣層挪開,你馬上就會死掉。即使你的皮膚完好無損,你也會死去。所以皮膚不可能是你的邊界。地球周圍有200英里的大氣層——那就是你的邊界嗎?那也不可能是你的邊界。氧氣、大氣層、溫暖和生命都不可能脫離太陽而存在。如果太陽不在了或者死去……有一天這將會發生。科學家說到了某個點,太陽會降溫並且死去。然後突然這個大氣層就死了。片刻之間你就會死去。所以太陽就是你的邊界嗎?

  但現在物理學家說太陽和某種中央能量源頭是連接的,我們目前無法查明,但可以猜測——因為一切都是聯繫的。

  所以我們要決定哪里是我們的邊界呢?樹上的一個蘋果並不是你。你吃了它,它就成了你。所以它在等著變成你。它是你的潛力。它是未來的你。然後你排泄,你排出身體的許多垃圾。一個片刻之前,它曾經是你。所以你要怎麼決定呢?

  我在呼吸。我裏面的氣息是我的,但在一個片刻之前,它也許是你的氣息。它必定如此,因為我們呼吸著共同的空氣。

  我們同呼吸;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在我裏面呼吸,我在你裏面呼吸。

  而且不僅是呼吸,生命也完全如此。你觀察過嗎?有的人會讓你感覺很有生命力,他們帶來沸騰的能量。你的內在發生了某些事情,作為一種回應你也開始沸騰。有一些人……看到他們的臉,一個人就會感到頭暈。他們的存在就足以產生毒素了。他們一定在傾倒什麼毒素給你。當你碰到一個人,你變得光芒四射、開心、某種事物開始在你心裏悸動、你的心跳加速,這個人一定也傾倒了什麼東西給你。

  我們相互傾注。所以在東方satsang才變得非常重要。與一個已經悟道的人同在,只是處於他的臨在裏,這就夠了——因為他不斷將他的臨在傾注給你。你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你今天也許意識到了也許沒有意識到,但總有一天種子將會開花。

  我們相互傾注。我們並不是孤島。一個冷漠的人變得像個孤島,這是不幸的,這是極大的不幸,因為你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大洲,而你決定成為一個小島。你決定保持貧窮,而你可以想多麼富有就多麼富有。

  不要成為一堵牆,永遠不要嘗試壓抑,否則你就會變成一堵牆。壓抑的人就跟你一樣……只不過他們戴著偽裝、面具。他們假裝是另外的人。

  我聽說:一個富有的農民一個星期天去教堂。聽完佈道後,他說:「神父,你的佈道真他媽的好,太他媽好了!」

  「很高興你喜歡」,神父說:「但我希望你不要用這樣的詞語。」

  「我忍不住」,富有的農民說:「我還是認為這個佈道真他媽的好。事實上,我太喜歡了,所以我在募捐袋裏放了100美元。」

  「你做得太他媽對了!」神父說。

  一個壓抑的人攜帶著和你一樣的世界。只要有機會,一個刺激,真面目立刻就出現。這就是僧侶要出世的原因——因為有太多的刺激、太多的誘惑。他們要維持、要hold住並不容易。於是他們去喜瑪拉雅山,去洞穴裏,他們從這個世界隱退,即使有想法、誘惑、慾望出現,也沒有辦法滿足它們。

  不過這並不是蛻變的方式。

  變得冷淡的人就是過去非常衝動的人。發誓禁慾的人就是之前縱慾的人。頭腦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這是我的觀察,許多人在一天非常沉迷於食物,另一天又沉迷於禁食。這必然會發生,因為你不可能長時間呆在一個極端。你做得太多了,很快你就會厭倦、疲倦。然後別無選擇,你必定會移向另一個極端。

  出家的人是非常世俗的人。市場的部分太過了,他們進入太深,現在鐘擺移向了另一個極端。貪婪的人才會棄俗。這種棄慾並不是出於領悟——它只是貪婪的倒立。起初他們一直在執著、執著……現在他們突然發現其中沒有意義,毫無用處,於他們開始捨棄。一開始他們害怕失去一分錢,現在他們害怕保留一分錢,但恐懼還是存在。起初他們對塵世非常貪婪,現在他們對彼岸非常貪婪,但貪婪依然存在。

  Silverstein,一個有惡習的工匠,驕傲地跑回來,拿著一張他最新加入組織的會員卡……

  有的人一直在加入各種團體。我認識一個人,他是5個彼此對立的政黨的成員。當他告訴我,我說:「你在幹什麼?」他享受會員身份。

  Silverstein,一個有惡習的工匠,驕傲地跑回來,拿著一張他最新參加組織的會員卡。「看看,」Silverstein對他兒子說:「我剛加入了妓女俱樂部。」

  「什麼?」男孩說。「讓我看看你的卡。」看了之後,他說:「爹,那是跳傘俱樂部。」

  「我知道的就是,」Silverstein說:「他們保證我一年跳365次。」

  這些人有朝一日必定會加入寺廟——他們會變成偉大的禁慾者、偉大的棄俗者。但這不會改變他們的本性。除了覺察,什麼也不能改變一個人,什麼都不能。

  所以不要試圖偽裝。沒有發生的就讓它沒有發生。理解它,不要試圖偽裝,不要讓別人相信那已經發生了,因為在這場騙局裏只有你會上當。

  試圖控制自己的人選擇了一條非常愚蠢的道路。控制不會成功,但他們會變得冷淡。這是一個人控制自己的唯一方式——變得固化,讓能量無法抬頭。宣誓禁慾的人不會吃得太多,事實上他們會讓身體挨餓。如果在身體裏製造的能量越多,性能量就越多,他們不知道要怎麼辦。所以佛教的和尚一天只吃一餐——而且不能吃飽。他們只吃到剛好滿足身體的需要——最低限度,這樣就沒有能量留下來。這種類型的禁慾並不是無慾。當你隨著能量流動,那種能量開始自發蛻變成愛,那才是無慾,某種美好發生了。

  一個可愛的老婦人進商店買了一袋樟腦球。第二天她又來買了五袋。過了一天,她又來買了一打。

  「你家一定有許多蛾子,」售貨員說。

  「是的,」老婦人回答:「三天來我一直用這些東西扔它們,我只扔中了一個!」

  通過控制,你甚至連一個都扔不中。這不是正確的方法。你在和枝葉鬥爭——到處修剪一點。這不是消滅慾望之樹的方式;正確的方式是切斷它的根。要切斷根部,你必須先抵達慾望的根部。在表面的都是枝幹——嫉妒,憤怒,妒忌,憎恨,慾求。它們只是在表面。你進入得越深,你就理解得越多:它們都出自于一個根源,那個根源就是不自覺。

  靜心意味著覺察。它是砍掉根部,然後整棵樹就自動消失了。激情變成了慈悲。

  我聽說有一個偉大的禪師年紀大了,他95歲時幾乎已經失明,無法再在寺廟裏教導或勞作。他的名字叫Yama Moto。

  這個老人決定是時候離世了,因為他現在對誰都沒有用處,他不再有任何益處。於是他停止了進食。

  他的和尚們問他為什麼拒絕進食,他說他不再有用,只是大家的負擔。

  他們告訴他:「如果你現在死了」——那是一月份——「天氣很冷,大家在你的葬禮上都會不舒服,你將會是更大的負擔。所以請進食吧。」

  這只可能在禪寺裏發生,因為弟子深愛師父、敬重師父,所以不需要有任何禮節。看看他們說的話吧。他們說:「如果你現在死了,現在是一月份,天氣非常冷,大家在你的葬禮上會不舒服,你會成為更大的負擔。所以請進食吧。」

  他立刻重新進食。但當天氣轉暖,他又停止了,不久他就圓寂了。

  多麼大的慈悲!一個人活著是出於慈悲,一個人死去也是出於慈悲。一個人甚至為了沒有人會被打擾、不會造成麻煩而選擇恰當的時候死去。

  我聽說過另一個禪師,他快要過世了。

  他說:「我的鞋在哪里?給我拿來。」

  有人問:「你要去哪里?醫生說你要死了。」

  他說:「我要去墓地。」

  「為什麼?」

  他說:「我不想給任何人造成麻煩。否則你們要用肩膀抬著我過去。」他走到墓地,死在那裏。

  無比的慈悲!這是什麼樣的風範,甚至不要麻煩任何人?這些人幫助了成百上千的人。許多人感激他們,因為他們,許多人變得充滿了光和愛。但他們卻不想麻煩任何人。如果他們有用,他們就活著進行幫助,如果他們沒用了,那就是時候離開了。

  現在進入這個故事。

  在中國有一個老婦人,她供養了一個僧人20年。她為他搭建了一個茅屋,在靜心期間為他提供食物。

  這是過去在東方發生的奇跡。西方仍然無法理解它。在東方,許多世紀以來,如果有人在靜心,社會就供養他。他在靜心就足夠了。沒人會認為他是社會的負擔——「為什麼我們要為他工作?」只要他在靜心就夠了,因為東方知道即使一個人成道了,他的能量也會被所有人分享;即使一個人在靜心中開花了,他的芬芳也會成為全社會的一部分。這種收穫是巨大的,所以東方從來不說:「不要坐在那裏靜心。誰要來供養你呢?誰要來給你衣服穿?誰要來給你房子住?」有成千上萬的和尚——佛陀有一萬個和尚、弟子和他在一起,但人們很樂意供養他們——給他們地方住,給他們衣服穿,照顧他們——因為他們在靜心。

  現在要西方以這種方式來思考是非常不可能的。甚至在東方這也變得困難。在現代的中國,寺廟被關閉,靜心大殿被改建成醫院或教室。大師們消失了。他們被迫去地裏或工廠勞動。沒有人被允許去靜心,因為偉大的領悟失去了。中國的整個頭腦都是唯物主義的,好像物質就是存在的一切。

  如果一個小鎮有人成道,整個小鎮都會受益。供養他並不是一種浪費。你沒做什麼就得到了無比巨大的財富。人們樂於幫助。這個老婦人照顧了這個和尚20年,他一直在靜心,什麼也不做。他一直在坐禪。她給他搭了個茅屋,照顧他,事無巨細地關照他。有一天——她已經老了,時日無多——她想知道這個人是靜心已經開花,還是他只是一直坐著。20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這個婦人已經老了,快要死去,所以她希望知道她一直供養的人是個真正的靜心者還是只是個騙子。

  有一天,她決定要找出……

  這個婦人自己必定很有悟性,因為這個測試,她嘗試的這個測試充滿了悟性。

  有一天,她決定找出他一直以來有些什麼進步。

  如果靜心在進步,唯一的尺度就是愛在進步,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慈悲。

  她雇了一個充滿情慾的女子,對她說:「去擁抱他,然後突然問他:『現在怎麼樣?』」

  有三種可能性。一:如果20年來他都沒有碰過美女,第一個可能性是他會被誘惑,會成為一個受害者,他會忘記靜心的一切,他會和這個女孩做愛。另一個可能性是他會保持冷漠、控制,不會給這個女孩任何慈悲。他會hold住自己,保持嚴肅,這樣他就不會受到誘惑。第三種可能性是:如果靜心已經成熟,他就會充滿同理心與慈悲,他會試圖瞭解這個女孩,試圖幫助她。這是一個對這三種可能性的測試。

  如果是第一種可能性,那他所有的靜心就浪費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性,那他滿足了普通和尚的標準,但他並沒有滿足真正靜心者的標準。如果是第二種可能性,那顯示出他是個行為主義者,他培養出一個習慣來控制他的行為。

  你們一定聽說過巴甫洛夫的名字,他是蘇聯的行為學家。他說在人類、動物裏面或任何地方都沒有意識——一切都只是頭腦機制。你可以訓練頭腦,然後它就開始以某種方式運作——都是條件反射的問題。頭腦的功能就是一種條件反射。

  如果你把食物放到狗面前,它就立刻開始跑、跳,它伸出舌頭,口水滴答。它開始大量分泌唾液。巴甫洛夫進行實驗。每次他要給狗食物,他就搖一下鈴鐺。漸漸地,鈴鐺和食物就產生了聯繫。後來有一天他只是搖鈴,狗就跑過來,伸出舌頭,口水滴答。

  這沒有道理,沒有狗曾經對搖鈴以這種方式反應。鈴鐺並不是食物。不過現在這種聯繫已經制約了頭腦。

  巴甫洛夫說人類也能被同樣的方式改變。當性慾在你裏面升起,那就懲罰你自己。斷食七天,鞭打你的身體,在寒夜裏站一個晚上,或者打你自己,慢慢地身體就會學會這個招數。每當性慾升起,它就會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而自動壓抑。

  如果追隨巴甫洛夫,那就是獎懲機制,而這就是制約頭腦的方式。

  這個和尚一定是這樣做的,許多僧侶都在這樣做。在寺廟裏,大約有95%的僧侶都在這樣做——重新制約他們的頭腦與身體。

  但是這和意識毫無關係。意識不是一種新的習慣;意識是過一種帶著覺察的生活,不受制於任何習慣,不被任何機械化所佔據——它高於機械化。

  老婦對她說:「去擁抱他,然後突然問他:『現在怎麼樣?』」

  「突然」是整個事情的關鍵。如果給一點時間,頭腦就會開始以制約的方式運作,那是已經準備好的。

  「所以不要給他時間。半夜裏去,那時他一個人在靜心。直接到茅屋裏去」——他肯定是一直住在小鎮外面,獨身一人——「進入茅屋,開始愛撫他、擁抱他、親吻他。然後立刻問:現在怎麼樣?觀察他的反應,他發生了什麼,他說了什麼,他的神情如何,他如何反應與回應你。」

  這名女子去找和尚,立刻開始愛撫他,並問他還想要怎麼樣。

  「就像一棵生長在冬天冰冷岩石上的老樹,」和尚吟詩作答:「沒有溫暖的地方。」(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意)

  他已經制約了他的狗,他已經制約了他的身體和頭腦。用20年來制約已經夠了。即使這個突然襲擊也無法打破他的習性。他保持控制。他一定是個控制高手。他保持冷淡,甚至沒有一點能量的波動,他說:「就像一棵生長在冬天冰冷岩石上的老樹。」他不僅控制和冷淡,甚至到了極端,儘管在這樣一個危險、挑釁、誘惑的情境下,他還可以吟詩作答。那個制約一定非常非常深入,到了根部。

  「就像一棵生長在冬天冰冷岩石上的老樹,」和尚吟詩作答:「沒有溫暖的地方。」

  他說:「我就像冬天裏冰冷的岩石。沒有溫暖的地方。」這就是他說的。

  女子回去轉述了他說的話。

  「想想看,我白白供養了他20年!」老婦人生氣地說。

  他的靜心還沒有開花。他變得冷淡、死板,像具屍體;他還沒有成道或成佛。

  「他並沒有關心你的需要……」

  一個慈悲的人總是關心你,關心你的需要。他保持冷漠,以自我為中心。他只說了關於自己的事——「就像一棵生長在冬天冰冷岩石上的老樹,沒有溫暖的地方。」對這名女子的情況他一個字都沒問。他甚至沒有問:「你為什麼來這裏?為了什麼?你需要什麼?為什麼你從眾人當中選擇了我?請坐下來。」

  他應該傾聽她。她一定有很深的需要。沒人會半夜來找一個靜心了20年的枯萎的和尚。她為什麼要來?他一點都不關注她。

  愛總是關心他人,自我只關心自己。愛永遠在關心,自我總是漠不關心。自我只有一種語言,那就是自己。自我總是利用別人;愛願意被使用,愛願意去服務。

  「他對你的需要理也不理,對你的情況問也不問。」

  當你碰到一個慈悲的人,他注視你,他會洞察你的內心深處。他會試圖發現你的問題,為什麼你處於這種境遇,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他忘了自己。他只是聚焦在面前的這個人——這個人的需要、難題、煩惱,就是他的關注點。他試圖提供幫助。不管他能做什麼,他都會去做。

  「……對你的情況問也不問。他雖不必表示出熱情……」

  確實如此。一個慈悲的人不可能以一種熱情的方式回應。他不是冷漠的,但他是冷靜的。他可以給予他的溫暖——有滋養的溫暖,但他無法給予你任何狂熱。他已經沒有了。記住一個狂熱的身體和一個溫暖的身體之間的區別。一個狂熱的身體是不健康的,一個溫暖的身體是健康。在激情裏人們變得狂熱。當你處於激情中,你曾深入觀察過嗎?你幾乎是個胡言亂語的瘋子,瘋狂、野蠻,做出莫明其妙的事情——你燒得很重,整個身體都在顫抖,陷入到沒有中心的週邊。

  一個溫暖的人只是健康。就像母親把孩子放在胸脯上,孩子感受到溫暖,被這種溫暖所圍繞,受到滋養、受到歡迎,所以當你進一個慈悲者的氣場,你就進入到一種母親般的溫暖,你進入到一個非常有滋養的能量場。事實上,如果你碰到一個慈悲的人,你的激情將會消失。他的慈悲非常強大,他非常溫暖,他的愛會大量灑落到你身上,你會變得冷靜,變得歸於中心。

  「他不必表示出熱情,但至少他應該表示一些慈悲。」

  她立刻去把和尚的茅屋燒掉了。

  這是個象徵性的姿態,他持續靜心了20年只是個浪費,他們一直希望他在進步。

  當個表面上的和尚是不夠的,一個壓抑而冷淡的和尚——冷淡顯示出壓抑,非常深層的壓抑。

  所以我一直告訴你們:如果你進入靜心,慈悲和愛會自動出現、隨之而來。它像影子一樣跟著靜心。所以你不需要擔心任何綜合的問題。綜合會出現。它會自己出現,你不需要去製造它。你選擇一條途徑。要麼你追隨愛之路:奉獻,舞蹈,Kirtan,Bhajan,將自我完全融入愛,指向神性。那是消融之道,覺察是不需要的。你需要沉醉,完全沉醉於神,你需要成為一個醉漢。要麼就選擇靜心之路。你不需要融入任何事物。你需要變得非常結晶,你需要變得非常整合、警覺、覺察。

  奉行愛的途徑,有一天,忽然之間,你會看到靜心在你的內在開花——成百上千朵白色的蓮花綻放。你並沒有為它們做什麼,你在做別的事情,而它們綻放了。當愛或奉獻到達頂點,靜心就開花了。

  在靜心之路上發生的也是同樣的事情。完全不用去想愛和奉獻。你只要變得覺察,靜靜地坐著,享受你的存在——那就夠了。與你自己同在就夠了。學習如何單獨——那就夠了。記住,一個知道如何單獨的人永遠不會孤獨。那些不知道如何單獨的人,他們是孤獨的。

  在靜心之路上,單獨是追求、期望、盼望、祈求的對象。成為單獨的。單獨到你的意識中都沒有任何他人的身影。在愛之路上,要徹底融化,直到只有他人才是實體,而你只是個影子,你緩慢地徹底消失。在愛之路上,神留下來,你消失了;在靜心之路上,神消失了,你出現了。不過整個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一個偉大的綜合發生了。

  永遠不要試圖在一開始就綜合這兩種途徑。它們在終點匯合,它們在頂峰相會,他們在神殿相遇。

  拉比Moshe的一個門徒非常貧窮。他向長老抱怨說,他的惡劣的環境對於學習和祈禱來講是個障礙。

  「在這個時期,」拉比Moshe說:「最大的奉獻——比學習和祈禱更偉大的,主要是完全接納這個世界的現狀。」

  進入靜心之路或進入愛之路的人,如果他接納世界的現狀,那會有很大的幫助。

  世俗的人從來不接納世界的現狀——他們總是試圖改變它。他們總是試圖弄些別的,他們總是試圖給事物建立不同的秩序,他們總是試圖在外在做些什麼。宗教的人如實接納外在的一切。他不受打擾,不會被外在分心。他的整個工作包含的是往內走。一種途徑是愛,一種途徑是靜心,但兩者都是往內走。宗教的世界是內在的世界。

  在拉丁語裏,「罪」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錯過目標」,另一種含義更妙——「外在的」。罪意味著外在的,外在於你自己。「善」意味著內在——自己的內在。

  在拉比Moshe死後不久,Kotyk的拉比Mendel問他的一個門徒:「對你的老師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

  這個門徒想了一會,然後回答:「這個片刻他正好在做的事。」

  這個片刻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所以不管你此刻在做什麼,如果你走在愛之路上,帶著深愛去做它,仿佛你在為神而做一樣。讓它成為一種奉獻。「奉獻」和「神聖」來自於同樣的詞根。奉獻意味著使事物變得神聖。如果你走在愛之路上,讓你做的一切都成為一種奉獻,成為神聖的事,就像你在為神準備一樣。他要來,客人要來,你要為他準備好一切。

  事實上也是這樣。整個人生就是一場為了迎接客人的準備,整個人生都是一場成為主人的準備,這樣當祂來臨,你是準備好的,當祂敲響了門,迎接祂的一切已準備就緒。

  如果你走在靜心之路上,同樣的——這個片刻就是最重要的片刻。在靜心之路上,過去必須被放下,未來必須被放下。你必須留在當下。

  所以記住,在兩條路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在兩條路上有許多事情都是基本要求,但也有許多東西是完全相反的。

  所以拜託,不要試圖進行綜合。你只要走上一條道路。本質的東西都是類似的,那就是:活在當下,接受世界的現狀,保持慶祝的心情。在愛之路上,奉獻者一直在慶祝生命,因為神存在;在靜心之路上,瑜珈行者、禪宗弟子一直在慶祝,因為:「我在這裏,我存在。」這種「在」——這種臨在就是他的慶祝。

  所以不用擔心。我收到許多充滿了擔心和焦慮的問題,好像如果你奉行一條道路,你就會錯過某些東西。你什麼也不會錯過。你不會錯過任何東西。奉行一條道路,你就奉行了兩條路;奉行兩條路,你就一條路都沒有奉行。

Dang Dang Doko Dang, #5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