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OSHO奧修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25899|回復: 19

新鍊金術(談論馬貝爾柯林斯所著的「道上之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2-11 10:06: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traci 於 2013-2-16 19:49 編輯

目錄


  本書內容為奧修談論馬貝爾柯林斯所著的「道上之光」。

第一章 向本來的樣子臣服
第二章 分離的意識
第三章 感官刺激的慾望
第四章 慾求得不到的東西        
第五章 會讓你變成什麼也不是的權力        
第六章 找出道路
第七章 不一致的片斷        
第八章 暴風雨之後的寧靜        
第九章 你已經收穫了
第十章 服從內在的戰士
第十一章 生命之歌
第十二章 和諧的課程
第十三章 穿越人心
第十四章 放鬆個性的束縛
第十五章 路被找到了
第十六章 最後的秘密
第十七章 無聲之聲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06:3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章 向本來的樣子臣服


  有三句經文是轉變生命的基本要素,就某方面來說它們是最終極的要素。第一句:成為無野心的。

  「把野心整個殺掉。」

  除非野心被殺死,否則你還是會在悲慘之中。野心是所有悲慘的來源。什麼是野心?A想要變成B、窮人想要變富有、醜人想要變美。每個人都渴望變成別人,變成他本來的樣子以外的東西。沒有人對自己滿意。那就是所謂的野心。

  不論你是什麼,你都不滿意。這就是野心。那麼你就註定會在悲慘之中,因為你無法變成別的東西。你只能成為你自己;你不可能變成其他東西。其他東西都只是無用的、有害的、危險的。你可以浪費你的整個生命、你的整個存在。

  不論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接受它;不要慾求它會變成別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無野心。無野心是所有靈性轉變的基本要素,因為一旦你接受自己,許多事就會開始發生。但是第一件事……。如果你完全接受自己,會發生在你身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一種不緊張的人生。不會有緊張。你不想要變成別的東西;也沒有別的地方要去。於是你就能夠處於此時此地。不會有比較。你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你不再以別人的觀點來思考。

  於是就不會有未來。野心需要未來,它需要成長的空間。它無法在此時此地成長;因為沒有空間。這一刻是如此的渺小、像原子一樣。野心需要未來;而野心越大,所需要的未來就越大。

  如果你的野心大到了無法被這一世填滿的地步,那你將會創造出另一世。你會創造出天堂、你會創造出莫克夏、你會創造出重生的概念。我不是說沒有重生。我是說你相信重生並不是因為它存在,而是因為你的野心大到了無法用這一世填滿的地步。你對重生、轉世的信仰,不是因為它是一件事實的緣故。你的信仰是因為有野心與慾望。轉世也許是一種事實,但是對你而言那只是一件虛構的事。對你而言它只是未來、它只是可以讓你進入的更多的空間。

  記住,你無法在現在這一刻成為有野心的。那是不可能的。不會有空間。現在這一刻像原子一樣的微小,小到你無法進入它。你可以在它裡面,但是你無法在裡面有慾望。要存在的話現在這一刻的時間是夠長的,但是要慾求的話現在這一刻的時間就不夠長了。要慾求你需要未來、時間。的確,時間會存在是因為有慾望。對於這裡的樹木而言,是沒有時間的。對於這裡在唱歌的鳥兒而言,是沒有時間的。對於星星、太陽與地球而言,將不會有時間;將不會有過去也不會有未來。

  你的慾望創造了未來。你的記憶創造了過去。它們都是你頭腦的一部份。不要慾求,然後未來就會消失。而當沒有未來的時候,你怎麼能夠緊張呢?怎麼能夠呢?如果沒有未來的話,就不可能有緊張。而如果沒有過去的話,如果你知道過去只是記憶、只是路上堆積的灰塵,那怎麼可能會有憂慮呢?憂慮伴隨著過去而來。而隨著未來——計劃、想像、投射,緊張就會存在。當過去掉落、而未來尚未開放的時候,你就在此時此地。沒有憂慮、沒有緊張、沒有痛苦。

  無野心是指接受你本來的樣子。但是那並不是指成長的可能性不存在。相反的,當你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時,轉變就開始被設定了。你開始成長,但是層面是不同的。於是層面不在於未來,而在於永恆。

  要好好的了解這種區別。你有兩條路可走。如果你走進未來,你就是走進頭腦:一個虛構的、夢幻的世界。如果你不走進未來,那麼從這一刻起一種不同的層面就為你敞開了。你可以進入永恆。永恆隱藏在這一刻中。如果你可以處在此時此地、處在這一刻,你就進入了永恆。如果你繼續想著未來與過去,你就活在現世之中。現世就是俗世,而永恆則是涅槃。

  據說佛陀一再的說如果你可以處在現在,就不需要任何的靜心技巧了。那就夠了。它會做所有必需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是有野心的話,你怎麼能夠處在現在呢?

  有野心的頭腦無法處在現在。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但是它無法處在現在。有野心的頭腦總是離開現在。它在想著永恆;它在想著明天。它在想著下一世;它對此地的這一世沒有興趣。它對它應該變成的東西有興趣。它對「是」沒有興趣;它總是對「應該」有興趣。那種興趣是非宗教性的。第一句經文是「把野心整個殺掉」,好讓你可以處在此時此地,好讓你可以進入永恆。

  「殺掉生命的慾望」——第二句經文。

  「殺掉生命的慾望」。生命的法則是非常矛盾的。如果你慾求生命,你就會錯過它。那是錯過它的最確定的方式。如果你慾求生命,你就錯過了它;但是如果你不慾求它,你就會有豐富的生命。

  經由慾望,你就與生命背道而馳。那看起來很矛盾。那的確是矛盾的。我們必須深入了解這個矛盾的法則。

  為什麼當你慾求生命的時候你會錯過它呢?為什麼?事情不應該如此。就邏輯上、數學上來說,它不應該如此。如果有人慾求生命,為什麼他會錯過呢?它的作用機制是當你慾求時,你就再度進入了未來。而生命就在此地!生命已經是這樣了,你怎麼能夠慾求它呢?只有不存在的東西才能被慾求。而生命是存在的。你怎麼能慾求它呢?它已經存在了;它已經發生了。你就是生命。

  如果你慾求生命,你會錯過它。經由慾望,你正朝著遠離生命的方向離開。每一個慾望都把你帶得更遠。那就是有那麼多人強調無慾的原因。佛陀或者那些談論無慾的人並不是反對生命的。相反的,他們是贊同生命的。但是他們說:「不要慾求。」對我們而言他們好像是反對生命、否定生命的。他們並不是。

  我們經由慾望而一直在錯過生命。那就是佛陀說:「不要慾求。」的原因。如果你不慾求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生命這件事將會發生在你身上。它已經一直在發生了,但是你無法看著它,因為你的眼光固定在未來上面。你在別的地方;你的頭腦不在此地。生命在此地,而你不在此地,所以你與生命的會合已經變得不可能了。於是你會渴求生命、慾求生命,但是你會繼續錯過它。

  讓生命發生在你身上。要如何做到這一點呢?要全神貫注的處在此地。不要有到別的地方的慾望。

  你開始慾求生命的那一刻起,你就變得害怕死亡了。事情注定會是如此的,因為對生命的慾求創造了對死亡的恐懼。並沒有死亡這回事。事實上,沒有東西會死;也沒有東西能夠死。那是不可能的。死亡這件事從來不會發生;死亡不存在。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那麼多的死亡,為什麼我們那麼害怕死亡呢?為什麼我們害怕某種不存在的東西呢?

  我們害怕死亡是因為我們對生命的慾求。對生命的慾求創造了相對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不了解生命,但是我們慾求生命。然後恐懼就進入了那個將會被摧毀的生命。

  我們看到死亡發生……有人死去。你有沒有發現死去的總是別人、而從來不是你呢?死的總是別人。你從外界看到死亡;你還沒有從內在看到死亡。你看到某人正在死去,但是你不知道在他最內在的核心中發生的事情是什麼。你只知道發生在表面上的事。表面已經死了;它不再是活生生的,這個人無法呼吸了。但是在核心、在存在本身、在中心發生了什麼事?你不知道。

  沒有人觀照過死亡。也沒有人能夠觀照死亡,因為只有一種觀照它的方式:那就是你走到你自己最內在的核心,並且在那裡觀照。但是死亡從來不會在那裡發生。那就是佛陀會嘲笑死亡、克里希那會嘲笑死亡的原因。

  在吉踏經中克里希那對阿朱那說:「不要害怕。不要認為每個人都會死。」沒有人會死;你無法殺死任何人。那是不可能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東西能夠被摧毀,甚至連一個微生物都無法被摧毀。毀滅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改變才有可能。

  生命繼續移動著。一個波浪死去(看起來是死去的),然後另一個波浪又升起。只有形式的消失與新形式的出現,但是沒有東西會死去,也沒有東西會被生下來。

  如果沒有東西會死去,那麼就沒有東西會被生下來,因為死亡只有在東西被生下來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出生與死亡是兩件謬誤的事情。你在出生之前就存在了,否則出生是不可能的;而你在死後也將會存在,否則你將不可能會在此時此地。但是執著於生命的慾望會創造出對死亡的恐懼。

  如果你停止慾求生命,對死亡的恐懼就會馬上消失。而當對死亡的恐懼消失時,你就能夠了解生命是什麼。一個帶著恐懼與痛苦而發抖的頭腦是無法了解的。了解需要一種非常平靜、不害怕、無懼的意識。

  慾求生命就表示害怕死亡。這句經文說「殺掉生命的慾望」,然後死亡的恐懼就消失了。而當沒有死亡、以及對生命的執著時,你就會知道生命是什麼,因為它已經發生在你身上了。你就是它!它不是某種外來的東西;它是固有的東西。它已經發生了。你正在其中呼吸著。你就像一條在生命海洋中的魚,但是你沒有察覺到它,因為你的注意力被未來佔滿了。慾望是指被未來佔據。無慾是指活在此時此地。

  然後是第三句經文:

  「殺掉想要舒適的慾望、想要快樂的慾望。」

  它看起來非常的憂傷、沮喪、否定生命。它並非如此。你越慾求舒適,你就會感覺到越多的不舒服。你越慾求舒適,你就在為自己創造越多的不舒服,因為不舒服與想要舒適的慾求是相關的。

  你越要求快樂,你就越會在痛苦之中。痛苦是一種陰影。要求快樂的慾望越大,陰影就會越大。你要求快樂你就永遠得不到它。你只會受到挫折之苦。為什麼?因為要快樂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要在此時此地快樂。快樂不是一種結果。它是一種生活方式。

  快樂不是慾望的最後結果。它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慾望。如果你知道如何存在的話,你可以在此時此地就快樂;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存在而你又一直在慾求它的話,你將永遠不會快樂。快樂是一種藝術。它是一種生活方式。

  就在這一刻,如果你可以靜下來,並且察覺你四周與內在的生命的話,你就會快樂。鳥兒在唱歌,風兒在吹。樹木是快樂的、天空是快樂的,除了你以外存在中的每件東西都是快樂的。存在就是快樂,它是一種永恆的慶祝、一種節慶。要仔細的看著存在!每棵樹都在節慶的心境當中、每隻鳥兒都在節慶的心境當中。除了人類以外,每件東西都在節慶的心境當中。整個存在是一場節慶,是一場持續的、連續的節慶。除了人類的頭腦以外,任何地方都沒有沮喪、沒有死亡、沒有悲慘存在。人類的頭腦出了某種差錯,而存在並沒有問題。你出了某種差錯,而情況並沒有問題。

  為什麼人類不快樂?沒有動物像人類那麼不快樂、沒有鳥兒像人類那麼不快樂、沒有魚兒像人類那麼不快樂。為什麼人類那麼不快樂呢?因為人類慾求快樂,而鳥兒現在就是快樂的;樹木現在就是快樂的。人類慾求快樂;他從來不在此時此地就快樂。他總是慾求快樂,而又一直在錯過它。快樂就在此地。它在你周圍發生著。讓它進入內在。

  成為存在的一部份。不要進入未來。存在從來不會進入未來;只有頭腦才會進入未來。

  這就是我稱為靜心的東西:在此地,不要進入未來。成為無野心的,殺掉所有生命的慾望,不要慾求快樂,然後你就會快樂,而且沒有人可以摧毀你的快樂。那麼你就不可能不快樂。然後你就會是不死的,而且你會得到永恆的生命。事實上,永恆的生命已經發生了,但是你沒有察覺到它。那麼你就會是充實的。沒有野心,你就會是充實的。

  你是獨一無二的。每件事、每一種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高峰經驗,也都可能發生在你身上;但是它會以獨一無二的方式發生。它已經發生在佛陀、耶穌、查拉圖斯特拉身上,它也會發生在你身上。但是它從來都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發生。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將不會與發生在佛陀身上的事情類似。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將不會與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情類似。它會以一種獨一無二的、個人的方式發生。當它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它絕對會是煥然一新的。經驗的最內在核心會是相同的,相同的喜樂、相同的寂靜、相同的成道,但是在表面上每件事都將會是不一樣的。

  所以不要模仿任何人。那是野心的一部份。不要模仿佛陀,不要模仿耶穌。試著成為你自己。而且,甚至連嘗試都是沒有用的。只要成為你自己就好。當你是你自己的時候,你就對所有的可能性敞開。當你是你自己的時候,整個存在就會開始幫助你。你不會與它戰鬥。

  當你不戰鬥的時候……。這就是信任的意義。當你不戰鬥的時候,存在就會發生在你身上。如果你與存在戰鬥,你只是在摧毀你自己而已,你只是在摧毀你的可能性、你的能量、你的生命、你的存在。不要戰鬥!向存在臣服。存在要你接受自己,不要試著成為別的東西,而成道可以在任何時刻發生。在這一刻成道就可以發生;沒有等待的必要。

  第一章完
新鍊金術

第二章 分離的意識

   「殺掉所有的分離意識。」


  頭腦是以分離、分割、分析的觀點來思考。經由頭腦,生命被分割為許多片段。生命本身是不被分割的;生命本身是一體的。生命本身仍然是無法被分割的,但是頭腦以片段的觀點來思考,所以不論頭腦說什麼都註定會是虛假的。樹木在那裡、天空在你頭上,地球、你與每一件東西都深深的合而為一。樹木看起來是與你分離的,但是它並不是如此,它也無法是分離的。太陽如此的遙遠,但是如果太陽死去你也無法生存下去。你在這裡馬上就不存在了。沒有了十兆英哩之遠的太陽,你也無法存在於這裡。如果太陽不存在,我們也絕對無法知道它不存在了,因為到時候不會有去知道這件事的人存在。我們是太陽光芒的一部份。


  整個大千世界是一個宇宙性的合一。你不是孤立的;你不像一座島嶼。你是被連接的;你根植於存在的海洋中,就像個波浪一樣。


  除非一個人深刻的感覺到這種事,否則他無法進入三摩地,他就無法進入存在全然的狂喜;因為如果你認為你自己是分離的你就無法融合、你就無法臣服。如果你認為你不是分離的,那麼臣服就變得很容易;它會發生。如果你覺得你與生命合一、你就可以信賴它。那麼就不會有恐懼。那麼你就可以快樂的、狂喜的死在其中。那麼就沒有死亡的恐懼。


  死亡的恐懼會進入存在是因為你認為你是分離的。然後你就開始戰鬥,然後你就開始防護。你開始在衝突當中將自己視為敵人。你以征服、勝利的觀點來思考。但是到時候你將會被打敗;你的失敗是確定的。

  你只是整體的一部份,但是你一直與整體戰鬥。那就是為什麼你在每個地方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失敗的:他們被打敗、他們受到挫折。而在最後,每個人都會了解生命一直都只是一種長期的失敗而已。不只那些不成功的人會感覺到這一點。那些成功的人也會感覺到這一點。拿破崙、亞歷山大,甚至連他們這種人都會覺得被打敗。


  為什麼事情是如此的呢?因為你並不是與整體分離的。如果一個人認為他是與生命分離的,我會稱他為沒有宗教性的人;而如果一個人了解他是生命的一個有機性部份,我會稱他為有宗教性的人。我說生命的一個有機性部份,並不是指一個機械性的部份,因為機械性的部份可以被取出來;有機性的部份無法被取出來。事實上它並不是一個部份,它與整體深深的合而為一。


  一個有虔誠的人會超越憂慮、超越死亡的恐懼,因為現在他知道他不存在、而整體才是存在的。那麼怎麼能夠有恐懼呢?甚至死亡都變成了一種交流、一種會合。它不是溶解。它反而是融合。它不是某種反對你的東西。而是一種可以讓你深深的放鬆的東西。


  生命是憂慮的緊張狀態。死亡是美麗的。你只要進入深沉的放鬆就好。你又再次回到了源頭。波浪會再次升起,但是這一刻它已經停止了;它已經進入了休息的海洋之中。死亡是一種深沉的休息。而在新生之前,那種休息是有必要的。


  一旦你了解這一點就不會有恐懼。一旦你接受了並且察覺到深刻的、有機性的、海洋般的一體性時,你就接受了每一件事情。你知道每一件東西都是一,存在是一。它看起來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形式,但是只有形式是不同的。它的實質、最內在的核心,仍然是一。


  這種態度會幫助你非常容易的進入靜心。記住,如果你害怕死亡,你也會害怕靜心。那是一種邏輯上的推論。如果你害怕死亡,你就無法全然的允許自己進入靜心,因為靜心是一種死亡。你有意識的、自願的將你自己與整體融合。你以個體、自我的身分而死,並且與無自我的存在合為一體。

  如果你害怕死亡,你也會害怕靜心。但是如果你愛上靜心,你就不會害怕死亡。如果你無懼的進入靜心,你就會變成不死的,因為將不會有死亡等著你。你已經死了,所以你怎麼能夠再死一次呢?一個進入了靜心的人已經死了。現在你不能夠再死一次,現在死亡無法摧毀你了。你已經臣服了;你不再是你了。死亡會進入一間空屋子。它在那裡將找不到你。


  只有自我會死,你不會死。你的生命是永恆的,但是自我是短暫的。自我只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被編造出來的現象。你創造了它。它是必需的、它有某種用途。在社會上,你需要一個自我;但是在生命中、在存在中,同樣的自我會變成一個障礙。


  門徒就是指超越社會,因為它就是使自我臣服。在社會中,自我是有需要的。你必須有一些參考點來指出你是誰。在門徒這件事中,是不需要那個參考點的。你不需要去說你是誰;你可以只是存在就好。你存在,那就夠了。沒有必要告訴別人你是誰。那個「誰」是社會的需要。存在從來不會問你是誰。


  當你拋棄自我時,你就準備好要與整體合一了。這就是兩種講同一件事情的方式:你可以認為整個存在是一,或者你認為你沒有自我。兩者都會做同樣的事,結果會是一樣的。你會變成一種海洋般的一體。而一旦那個一體性被了解了,你就不可能再失去它了。

  「殺掉所有的分離意識。」


  只要變成一滴水、一滴落入大海並且與大海合而為一的一滴水。不要害怕死亡,因為事實上對你而言是沒有死亡的。


  一個害怕的人是一種虛假的現象、虛假的實體,是一種由分離意識所創造的實體。在靜心中,要記住你正在跳回源頭、跳入源頭。你正從自我走向一個無自我的存在。


  要準備去死於靜心之中。如果你可以死於靜心之中,你就會得到永恆的生命。你就會變成不死的。


  第二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07:1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章 感官刺激的慾望

  「殺掉感官刺激的慾望……。向感官刺激學習並且觀察它,因為只有如此你才能夠對自我了解的科學下手,並且使你的腳踏上階梯的第一階。」

  「殺掉感官刺激的慾望。」我們為感官刺激而活,我們渴望感官刺激。我們一直在尋找更新鮮的感官刺激;我們的一生是一種去獲得新鮮感官刺激的努力。但是發生了什麼事?你越尋找感官刺激,你就變得越不敏感。你喪失了敏感性。

  那看起來很矛盾。在感官刺激當中,敏感性喪失了。然後你就要求更多的感官刺激,而這個「更多」卻更加的殺死你的敏感性。然後你再要求更多的東西,而最後會有一個時刻來臨,那時你所有的感官都變得遲鈍與死寂。人類從來沒有像今日那麼遲鈍與死寂。人類以前總是更活生生的,因為以前並沒有那麼多滿足感官刺激的可能性。但是現在科學、進步、文明、教育,已經創造了許多進入感官刺激的機會。到最後,你會變成一個死氣沉沉的人;你的敏感性會喪失。嘗更多的食物——強烈的味道、重口味的食物——然後你的味覺會喪失。如果你環遊世界並且繼續去看更多美麗的東西的話,你會變得盲目;你眼睛的敏感性將會喪失。

  你每天換愛情的對象——女朋友或男朋友、妻子或丈夫。如果你每天換對象,你對愛的敏感性就會死去。你正在進入危險地帶。你將永遠無法進入深處;你只會在表面上移動。你經驗的事情越多,你的經驗能力就變得越少。然後在最後,當你周圍的每件事情都變得死氣沉沉時,你就會要求神性、你就會要求喜樂、你就會要求真理。一個死氣沉沉的人無法體驗神性。要體驗神性你需要全然的敏感性;你需要變成活生生的。記住,只有相似的東西才會帶來同類的東西。

  如果你想要神性,「神性」就是指最活生生,永遠活生生、永遠年輕、永遠翠綠的東西,如果你想要與神性會合,你就必須變得更鮮活。要怎樣才做得到呢?「殺掉所有感官刺激的慾望。」不要尋求感官刺激;要尋求敏感性,要變得更敏感。

  這兩者是不同的。如果你要求感官刺激,你就會要求東西;你就會累積東西。但是如果你要求敏感性,你必須在你的感官上面下工夫,而不是在東西上面。你不是要去累積東西的。你必須加深你的感覺,你的心、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的感覺。每一種感官都應該變得更深刻,好讓它能夠感覺到微妙的東西。

  我們甚至無法感覺到粗糙的東西,而我們必須變得有能力去感覺微妙的事物。這個世界看起來是粗糙的,原因是我們無法感覺到微妙的事物。看不到的東西隱藏在看得到的東西之中。看著這些樹木。你看到粗糙的一面:樹木的軀體。你從來不去看、從來不去感覺它內在的生命。那就是它的成長!樹木本身並不成長:樹木只是一個軀體。別的東西、看不到的東西正在它裡面成長。而因為有它,樹木才會成長。內在正在成長,而且因為有它,外在才會成長。但是你只看到樹木,所以只有外在被看到而已。

  看看你的四周。仔細看著你朋友的眼睛。你只看到眼睛、而沒有看到那個透過眼睛在看的人。觸摸你朋友的身體。你只觸摸到粗糙的東西;你從來沒有感覺到內在的微妙之處。只有身體、那個外在的被感覺到;因為你的眼睛(你的感官)已經變得如此遲鈍,以致於它們無法感覺到內在的、那看不見的東西。

  你需要更多的敏感性。要求更少的感官刺激並且在敏感性當中成長。當你觸摸的時候,要變成那個觸摸。當你看的時候,要變成眼睛。當你聽的時候,你的整個意識必須來到耳朵上面。聽一首歌,或者聽鳥的叫聲,要變成耳朵。忘掉別的事情,好像你只是耳朵一樣。把你全然的存在放在耳朵上面。那麼,你的耳朵就會變得更敏感。

  當你看著一件東西時,不論那是一朵花或是一張美麗的臉孔還是星星,都要變成眼睛。忘掉別的事情,好像你身體的其他部分都不存在,而你的意識變成了只有眼睛而已。那麼你的眼睛將能夠看得更深入,你也將能夠看到那個看不到的東西。看不到的東西也可以被看到,但是你需要更有穿透力的眼睛來看它。

  「殺掉所有感官刺激的慾望。」並且在敏感性當中成長。關於世界的事情要想得少一點,而關於你的感官要想得多一點。淨化它們。當你不要求感官刺激時感官就會被淨化。當你要求越來越多的感官刺激時,你就在殺死你的感官。

  發現神性的人是那些感官全然活躍的人、是感官達到最大值的人。那麼你不只能夠看到神性、你還可以嚐到神性、聞到神性。神性可以經由任何感官進入你。只有當神性由所有的感官進入你時,終極的了解才會發生。如果你只能看到神性,那就只是一種部份的了解。那麼你還不是真的成道。如果你無法觸摸神性、無法嘗到神性,你就只是部份成道而已。

  使用這種字眼看起來會是不合邏輯的。去嚐神?他是食物嗎?是的,他是一切。你可以嚐他,但是到時候你需要一種非常微妙的能力才能嚐。你的食物本身會變成神性的。透過食物,神性會被感覺到。優婆尼沙經的僧侶說過食物就是梵天。「Annaisbrahma。」他們一定嚐過神,他們一定吃過神。

  我們一直認為神是一種邏輯問題,所以我們一直在爭辯,不管是贊成或反對。我們一直在爭辯神是否存在。那是無關緊要的。神不是一種爭論、邏輯、理性的問題。神實際上是一種敏感性的問題。如果你沒有感覺到他,就要變得更敏感。任何的邏輯思考都不會有幫助。要變得更敏感!如果你是敏感的,他就會出現。他總是在那裡,但是你不敏感。思考使你遲鈍,感官刺激使你遲鈍。殺掉「感官刺激」的慾望。

  「殺掉成長的渴望。」

  這句經文非常有革命性、非常危險。

  「殺掉成長的渴望。」這句話看起來很荒謬,因為如果你殺掉所有成長的渴望,那麼又有什麼必要成長而進入神性呢?那麼一個人如何才能夠得到真理、一個人要如何才能夠成道呢?那麼為什麼要有靜心以及這些無謂的事情呢?我們必須深入這句經文。

  「殺掉成長的渴望。」有兩種類型的成長。一種是你可以做某些事情的成長;另一種是你無法做任何事情的成長。對於第一種,你的努力是需要的;而對於另外一種,你的不努力是需要的。

  靈性成長就是第二種類型。你的努力將不會有幫助;它只會創造出障礙。你無法對靈性成長做任何事。你可以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臣服,而那是一種無為。你只能做一件事:讓神性在你的內在運作。你只能合作。你只能飄浮,游泳是沒有必要的,那是一種深深的放手。這就是「殺掉成長的渴望。」的意義。

  「……像花朵一般無意識的成長,卻又急切的對空氣敞開它的靈魂。你也必須向前推進,對永恆敞開你的靈魂。」

  但是對象必須是永恆!

  「但是拉拔你的力與美的必須是永恆,而不是成長的慾望。因為一方面你在淨化上求發展,在另一方面你又因為追求個人身心發展的強迫性激情而變得堅硬。」

  我要重覆一次:「但是拉拔你的力與美的必須是永恆,而不是成長的慾望。」因為每一種慾望都是一種阻礙,甚至連達到神性的慾望都一樣;每一種慾望都是一種奴役,甚至連想要自由的慾望都一樣。慾望本身就是問題所在,所以你無法慾求神性。那是互相抵觸的。你只能慾求俗世,你無法慾求神性;因為慾望就是俗世、慾望就是輪迴。你無法慾求莫克夏(註:完全的自由)。當你在一種沒有慾望的狀態時,莫克夏才會發生在你身上;當你在一種無慾的狀態時,自由才會發生在你身上、神性才會發生在你身上。

  讓神性帶出所有隱藏在你裡面的東西。不要尋求成長。要臣服,好讓成長發生。成長會發生,但是它不是透過你的努力、而是透過神的恩惠而發生的。那將會透過神而發生。這種事情是有許多原因的。

  不論你做什麼都絕對不會比你更偉大。它無法比你更偉大。不論你做什麼,那些事都一直是低於你的。做者總是會比行為更偉大。否則那是不可能的。畫家比他的繪畫更偉大,而靜心者也比他的靜心更偉大。不論你做什麼,那些事都一直會是低於你的,所以你又怎麼能夠達成神性呢?神性不會低於你,所以透過你的努力你是無法達成它的。如果你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而接觸神,那個神會是低於你、而不是高於你的,那個神只會是一種物品,是某種你可以握在手中、你已經得到的東西。所以要記住,神無法透過你的努力而被得到。神可以發生在你身上,但是它不會是一種成就。

  那麼要做什麼?在你這部份能夠做什麼?在你這部份,你必須做一種負向的努力。那個負向的努力就是:不要創造障礙,不要創造阻礙。保持敞開與等待,並且準備好要移動、出發。如果磁力開始發生作用,你會讓磁力自己去做。

  那麼我一直不斷的在強調的靜心又是什麼?它只是要摧毀你的障礙;它是一種負向的努力。透過靜心你將不會達到神性,但是透過靜心你將會變得更敞開,然後神性可以發生作用。透過靜心你會變得敞開;你的祈禱會達到神那裡。你正在說你準備好了,你現在會合作。

  那就是你這邊所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允許、放手、臣服。透過意志,沒有事情能夠被完成。在神性的層面上,沒有事情可以透過意志而完成,只能透過臣服而完成。但是到時候,每件事都會發生。

  透過我們在這裡所做的靜心,你只是在打破你的障礙而已。那就是我強調你應該要像小孩的原因。再次成為一個小孩。忘掉你的文明、文化、禮儀、儀態、人格、面孔。那些都是門面。把它丟掉!要變成像小孩一樣。

  那看起來會很瘋狂。拋棄頭腦然後回到童年看起來會很瘋狂。那就變瘋狂吧!但是無論要花什麼代價,都要再度像小孩一樣。耶穌說只有那些像小孩的人才能進入我的神的王國。我也要說同樣的話。回到文明開始腐化你的那一點,回到教育開始腐化你的那一點,回到社會進入的那一點。回到你尚未社會化的那一點,回到社會的力量沒有強加在你身上的時候。回到你天真純潔的那一點,除非你再次回到那一點,否則障礙還是會存在。

  再度成為一個小孩。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覺得你是瘋狂的,因為你正在拋棄你所有成人的價值觀:教育、文化、宗教、經典、禮儀。你正在拋棄每一件東西。你正在回到社會尚未腐化你的那一點。

  整個過程看起來會很瘋狂,但是其實不然。它是一種發洩。如果你可以經歷它,你就會更清醒、更不瘋狂的走出它。瘋狂會被丟掉。你會變得更純淨、更清醒。

  第三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07:3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章 慾求得不到的東西

  「只慾求在你裡面的東西。」

   那看起來很荒謬、矛盾、不合邏輯:只慾求在你裡面的東西。慾望基本上是為了不在你裡面的東西。慾望是指慾求某種不在你裡面的東西。如果它已經在你裡面了,那還有必要去慾求它嗎?

   我們從來不慾求我們自己本來的樣子。我們總是慾求別的東西。沒有人會慾求他自己;沒有必要。你已經是那樣了;你沒有錯過任何事情。你慾求的是你錯過的事情。

   這句經文說:「只慾求在你裡面的東西。」是有許多原因的。第一,如果你慾求某種不在你裡面的東西,你也許會得到它,但是它將永遠不會變成你的。它無法變成你的。事實上,你永遠無法變成它的主人;你只會變成一個奴隸而已。佔有者總是被他的佔有物所佔據。佔有物的數量越多,就會創造出越大的奴役。

   你被你的佔有物所佔據,而你慾求著想要變成主人。折挫會出現,因為你的整個希望都受到了折挫。你到了一個點,在那裡你想要的東西都存在,不論你慾求什麼都已經發生了,但是你已經變成了一個奴隸。現在王國看起來只不過是一座監獄,而不論你擁有什麼、或者以為你擁有什麼,都不是真正被擁有的東西,因為它可以在任何時刻被帶走。即使沒有人會帶走它們,死亡也註定會帶走它們。

   在宗教術語當中,可以被死亡帶走的東西並不屬於你。死亡就是衡量的標準。要判斷你是否真的擁有某件東西的衡量標準只有一個。用死亡來判斷,然後看看你是否在死後還擁有它。如果死亡會帶走它,那麼你就從來沒有擁有過它。它只是一個幻象。

   有什麼東西是死亡無法從你身上帶走的嗎?如果沒有這種東西,那宗教就沒有意義了。但是的確有某種東西是死亡無法支配而且是隱藏在你身上的。你已經擁有它了。它是你最內在的本性。它已經和你在一起了;你出生就帶著它。或者說你就是它、而不要說你擁有它比較好。如果你擁有它,它就可以被帶走。

   你就是它,它就是你的本質。它就是你的基礎;它就是你的存在。那就是所謂的阿特曼(atman)。阿特曼是指你已經有的東西。沒有人可以將它從你身上帶走;甚至連死亡也無法摧毀它。這句經文說「只慾求在你裡面的東西。」要慾求阿特曼、慾求你最內在的自己、慾求你已經擁有的中心,但是你卻已經完全忘記了。

   為什麼人會遺忘?那是一種需要。為了生存,注意力必須被集中於外在的世界。為了生存、為了存在、為了停留在生命中,你必須持續的注意各種事物:食物、住所。身體需要被注意。它會生病,它有受苦的傾向。身體持續的為生存而奮鬥,因為對身體而言是有死亡的。身體不斷的與死亡抗爭,所以它必須受到持續的關注。

   身體總是在一種緊急狀態中,因為死亡在任何時刻都可能發生。你必須持續的察覺並且持續的意識到這種與死亡的戰鬥,所以你的全部注意力都會往外移。沒有能量被留給內在。這是一種生存的必要條件。那就是我們一直在忘記我們裡面有一個不死的、永恆的、絕對喜樂的中心的原因。

   痛苦會吸引注意;受苦會吸引注意。如果你頭痛,你的注意力會移到頭部;你會察覺到你有一個頭。如果頭不痛了,你就會忘記你的頭部。你會變成無頭的,就好像你沒有頭部一樣。

   身體只有在生病時才會被感覺到。如果你的身體是完全健康的,那你就不會感覺到它。你會變成無重量的。事實上,你會變成沒有身體的。這就是真正健康的唯一衡量標準:身體完全不被感覺到。當身體被感覺到時,那表示還有某種疾病、某種騷擾。你的注意力被呼喚了。

   有太多的問題來自於外界,以致於你的注意力持續的被外界佔據。那就是你忘了就在你存在的中心有某種不死的、神性的、喜樂的東西存在的原因。

   這段經文說:

   「只慾求在你裡面的東西。」

   「……因為在你裡面是世界之光,是唯一可以照在道上的光。如果你無法在你裡面接收到它,那麼到別的地方尋找它也是沒有用的。」

   下一句經文:

   「只慾求超越你的東西。」

   「只慾求超越你的東西。」要一直去慾求不可能的東西,因為只有經由那種慾求你才會成長。什麼是不可能的東西呢?攀登艾佛勒斯峰並不是不可能的事;登陸月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這兩件事都是可能的。有人到過艾佛勒斯峰。甚至就算沒有人到過那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很困難,但並不是不可能的。人類有到達那裡的能力。我們有到達月球的能力,而很快的人類將也會到達其他的星球。那並不是不可能的,那只會是困難的。有一天它會變成可能的。只有一件事是不可能、是超越你的事情,而那就是你最內在的自己。

   為什麼?我說到達月亮並沒有那麼困難,即使月亮是那麼的遙遠,而我說到達你最內在的自己是更不可能的,即使它只是在你裡面而已。為什麼要到達那裡有那麼困難?因為它是在你裡面,而那就是原因所在。你只知道如何到達外面的東西。你的手可以向外面的東西伸去,你的眼睛可以看到外面的東西。你的感官對外界敞開;你沒有可以幫你向內看的感官。你的頭腦是往外移的;它無法往內移。那就是頭腦必須被拋棄的原因。只有那樣你才可以進入靜心。

   頭腦基本上是一種向外的移動。你可以非常輕易的觀察這種現象。當你思考時,你正在思考你外在的東西。不論你想什麼那個東西總是在你外面。你曾經想過任何內在的東西嗎?沒有必要去想內在的東西,因為你可以經驗它。沒有必要去想它;思想是一種代替品。你可以了解在你裡面的東西。它就在角落邊。你只要轉一下頭,你只要改變方向。只要從外面轉到裡面,你就可以經驗到它。為什麼還要去想它呢?

   但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甚至會去思考內在的事情。我們會思考阿特曼是什麼。我們會思考:「自己是什麼?」我們創造了哲學與系統。我們一直在創造理論,說自己是指「這個」,它的定義是「這個」,然後沒有人會試著去感覺它。它是如此的靠近你,為什麼還需要理論呢?

   對於遠方的東西是需要理論的,因為你無法現在就達到它。你必須創造一座橋樑。要登陸月球需要理論,但是到達內在的中心就不需要理論了,因為之間並沒有間隔。沒有東西可以讓我們創造橋樑;你已經在那裡了。只需要一種態度上的改變,然後你就可以了解它了。沒有理論化與哲學化的必要。但是我們一直在創造哲學。我們已經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哲學,而哲學家一直把他們的生命浪費在他們內在已經擁有的東西之上。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刻往內跳!

   但是那是超越的。是超越感官的,因為感官無法對它敞開;感官往相反的方向敞開。而且是超越頭腦的,因為頭腦無法把你帶到那裡;頭腦總是會把你帶到別的地方。頭腦是一種世俗的工具;它是一種向外移的、離開你的裝置。它是為了那種功能而設計的。那就是為什麼人們那麼強調在三摩地當中是沒有頭腦的。三摩地是沒有頭腦的狀態;頭腦停止了。

   在我們所做的靜心技巧中,所有的努力就是:如何停止成為頭腦、如何拋棄頭腦、如何拋棄思想、如何達到思想不存在的那一刻,在那裡只有注意、只有覺知存在。「沒有思想」是指天空中沒有雲;只有天空而已。「沒有思想」是指頭腦中沒有雲,只有意識。在那種意識中,你就是處在內在之中。

   當你在頭腦之中,你就是在外面;當你在「沒有頭腦」之中,你就是在裡面。這整個旅程就是把你從頭腦運送到「沒有頭腦」的地方。如果你可以在頭腦前面加上「沒有」,你就到達了。那就是它被稱為超越的原因。

   「只慾求超越你的東西。」超越你的感官、超越你的頭腦、超越你的自我。「你」不會在那裡。你的最內在中心不是你;你只是外圍。外圍無法在中間。當你朝中心移動時你就離開了外圍。外圍無法存在於中心。外圍屬於中心,但是它存在於中心之外,只是圍繞著中心而已。

   當你了解到你自己只是一個外圍:你的名字、你的身分、你的形象。你是一個印度教徒、回教徒或基督徒;你是一個黑人或白人;你是這個和那個。你的國家、種族、文化,這些都只是外圍;都只是在外圍的制約而已。

   世俗無法進入你的中心。它只能培養外圍;它只能觸摸你的邊界。只有你的邊界才能夠是印度教徒、基督徒、耆那教徒。「你」不是;你也無法是。

   只有你的邊界會屬於印度、巴基斯坦或美國。你無法屬於任何國家、任何種族。你屬於存在本身。所有的區別在中心都是假的,但是在外圍它卻是有意義的。

   不論你知道的自己是什麼,那都是你的「自我」。「自我」只是一個方便的字眼。你的整個外圍就是「你」。但是這個「你」在開始往內移的時候會被拋棄。這個「你」會漸漸的被拋棄;這個「你」會消失;這個「你」會蒸發。然後你成為真正的自己的一刻會來到;你舊有的自己不再存在了。那就是經文說:「只慾求超越你的東西……。」的原因。它超越了你;因為當你達到它的時候,你就失去了你自己。

   「只慾求那個得不到的東西。」

   「只慾求那個得不到的東西。」什麼是得不到的東西?看看四周,每一件東西都是可以得到的。你也許還沒得到它,但是它是可以得到的。如果你夠努力你就可以得到它。它的潛在狀況就是它是可以被得到的。

   亞歷山大創造了一個大帝國。你也許還沒有創造出一個帝國,但是亞歷山大做得到的你也做得到。那並非不可能的事;那只是還沒被得到。你也許還沒有賺到像洛克菲勒一樣多的錢,但是洛克菲勒做得到的你也做得到。那是合乎人性的:那是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也許是一個失敗的人,你也許無法得到它,但是它是可以得到的。你的失敗是你自己的失敗,但是就潛在性來說你還是有可能成功的,所以這些東西你無法說它是得不到的。

   那麼什麼是得不到的東西呢?什麼是無法被得到的東西呢?如果那是它的意義,那麼為什麼要去慾求它呢?如果它無法被得到,那麼這種慾望是沒有用的。為什麼要慾求那個得不到的東西呢?其中的意義是什麼呢?

   它的意義非常深奧、非常奧妙。它的意義就是你的最內在的自己是得不到的,因為它已經被得到了。你無法得到它,因為你就是它。你無法將它變成一種成就。它不是某種必須被得到的東西。它已經存在了,你從來不曾離開它。你從來不曾失去過它;它是你的自然本性。它就是你,是你最內在的存在。你無法得到它;你只能發現它。你無法得到它;你只能揭發它、你只能認出它。

   不可能去發明它;它已經存在了。它不是要被賺取的;它已經在那裡了。你只是必須對它覺知。你必須把你的覺知專注在它上面,然後突然間那個從來不曾失去的東西就被找到了。

   當佛陀成道的時候有人問他:「你得到了什麼?」

   佛陀說:「什麼也沒有,因為不論我得到了什麼,現在我知道它總是在那裡。我從來沒有失去過它。我只是發現了它。我了解到了某種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在我裡面的寶藏。」

   「只慾求那個得不到的東西。」

   「……它是得不到的,因為它永遠都是向後退的。你會進入光亮之中,但是你永遠不會觸摸到火焰。」

   以另一種感覺來說它也是得不到的。你永遠無法說:「我得到了它。」因為是誰會說我得到了它呢?那個可以宣稱的「我」已經不在了。那個自我、外圍已經不在了。在得到、發現在過程中,它必須被失去。自我必須被拋棄、遺棄。你只能在你變成無自我的時候達到。你無法帶著自我而達到,因為自我本身就是障礙。

   所以是誰在那裡、又有誰會宣稱呢?優婆尼沙經上面說如果有人宣稱他已經達到了,你就會很清楚他還沒有達到,因為那個宣稱本身就是自我主義的。如果有人說:「我已經了解了神。」你就會清楚的了解他還不了解神;因為一旦神被了解了,誰還會在那裡宣稱呢?了解者已經在了解的現象當中喪失了。了解只發生在了解者不存在的時候。當了解者不在,了解就發生了,所以誰會去宣稱呢?

   從前有一位禪師,名叫南音。有人問他:「你已經了解了真理嗎?」

   他笑了,但是他保持靜默。這個人說:「我無法理解你神秘的笑聲。我也無法理解你神秘的靜默。請使用文字,告訴我。請好心一點。告訴我是或不是。你已經了解了真理、神性嗎?」

   南音說:「你讓我很為難。如果我說是,經典會說:一個說『我已經了解了。』的人是不了解的。所以如果我說是,那表示不。而如果我說不,那將是不真實的。所以我要怎麼做呢?別逼我使用文字。我會再笑一次並且保持靜默。如果你可以理解,那就沒問題。如果你不能理解,那也沒問題。但是我不會使用文字。不要逼我,因為如果我說是那表示我還不了解,而如果我說不那將是不真實的。」

   你會達到的,但是要在你的純淨當中達到。在那種純淨當中,你的自我將不會存在。自我是你裡面的不純淨的、外來的成分,只是你四周聚集的灰塵。那不是你。變得赤裸裸的,你就會達到。你的自我就像你的衣服一樣。它將不會在那裡。

   「只慾求那個得不到的東西。」

   第四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08:0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五章 會讓你變成什麼也不是的權力

  「熱切的慾求權力。」

  「……而弟子應該貪圖的權力,是那種會讓他在人們的眼中看起來什麼也不是的權力。」

  我們會越來越深入矛盾之處。宗教的語言註定會是矛盾的。在表面上,它看起來是不合理的。在某方面它是如此的,因為它超越了理性。這句經文說:「熱切的慾求權力。」但是那種權力會讓你變得什麼也不是。你會變成一個不存在的東西。

  我們慾求權力是為了變成某個人。財富可以給你權力、政治可以給你權力、權勢可以給你權力。我們慾求成為某人的權力,而這句經文說:「熱切的慾求權力。」但是是那種會讓你變成無名小卒、什麼都不是的權力。

  有兩種權力的類型。一種是你可以由別人身上累積而來的權力,那種可以由別人給你、也可以由別人帶走的權力。它要依靠別人。那種依靠別人的權力會讓你在別人的眼中變成重要人物。你還是會和以前一樣,但是在別人的眼中你會變成重要人物。這種自以為是的想法就是所謂的自我。而自我就是障礙。

  要慾求那種權力、第二類的權力,那會讓你覺得你是無名小卒。要覺得「我是無名小卒」是很困難的。每個人都認為他是重要人物,不管別人同不同意。每個人都認為他是重要人物!這就是平凡;每個平凡的頭腦都認為他是重要人物。當你了解你是無名小卒的那一刻,你就變成不平凡的、稀有的、獨一無二的、無可比擬的花朵。這種沒沒無聞的感覺會在你的內在創造出一種空間。自我溶解了,你虛假的中心已經不復存在。你變成了空間。現在永恆能夠進入你裡面。這種空間、這種虛空,可以讓存在在你裡面開花。

  你被你自以為是的想法填滿了。你是某種人物。頭腦是如此的狡猾,你甚至可以經由沒沒無聞來創造出自以為是的想法。我要告訴你一個故事:

  一位回教的皇帝,在某個宗教節日中在清真寺祈禱著。他正在對神說著:「我是無名小卒。我什麼都不是。請憐憫我。」

  然後突然間他聽到有一個乞丐也在附近祈禱著。他也在說:「我是無名小卒。請憐憫我。」

  皇帝覺得被冒犯了!他看著乞丐然後說:「聽著,是誰在跟我爭?當我說:『我是無名小卒。』時,還有誰敢說:『我是無名小井。』呢?是誰想要跟我爭呢?」

  甚至在沒沒無聞這方面你都可以成為一個競爭者。那麼整個重點就被錯過了。皇帝無法容忍另一個人在他面前也宣稱自己是無名小卒。當他對神說他是無名小卒時,他並不是真心認為他是無名小卒。經由沒沒無聞他正在創造自以為是的想法。你可以從什麼都不是之中創造出自我。

  要記住自我是世界中的權力,而就神性來說它是無能為力的。每一件在世界上似乎是有權力的東西在神性的層面上會是無能為力的。在那裡,沒有權力才是權力。耶穌一直對弟子說:「要在靈性上成為貧窮的。」不只是貧窮而已,因為你可以不在靈性上貧窮而變成窮人。那麼甚至貧窮都會變成一種財富。如果你對它感覺到自我,那麼你的貧窮並不是貧窮。它並不是靈性上的貧窮。

  所以耶穌一直在重覆:「要成為貧窮的、在靈性上要成為貧窮的。」否則你可以成為一個街上的乞丐,你離開了每一樣東西,但是現在你卻執著於離開每一樣東西;你執著於你的棄俗。你已經從你的貧窮中製造了富有;你覺得很自大。看看那些出家人、僧侶、比丘。看著他們的眼睛。他們有一種深沉的自大,而那是來自於離開世界、來自於棄俗。他們拋棄了世界,但是他們的棄俗已經變成了一種銀行戶頭。他們覺得很自大;他們因此而覺得有優越感。當耶穌說:「要在靈性上成為貧窮的。」時,他的意思是:不要對任何人有優越感。

  記住,他並不是指要有自卑感。這就是問題所在。他不是指要有自卑感,因為如果你有自卑感、如果你覺得你很自卑,那只是優越感再度以倒立的姿態出現而已。倒立的優越感會變成自卑感。如果你覺得你自己很自卑,那麼要變成有優越感的渴望就還在。

  當耶穌說:「要在靈性上成為貧窮的。」他並不只是指不要有優越感。但是他也是指不要有自卑感,他的意思是:只要做自己就好。不要與別人比較;只要自在的與自己相處就好。

  那麼你就是無名小卒,因為自以為是的想法需要比較。如果沒有比較你怎麼能夠成為重要人物呢?你是更美的,你絕對不會只是美而已。你從來無法是單純的美;你總是比別人更美。在與別人比較當中你就是富有的,你就是更有知識的。優越感與自卑感一直都是比較。當你與別人比較時你就是重要人物。如果沒有了比較,那麼你是誰呢?你無法只是美麗的,你能嗎?你無法只是聰明的,你能嗎?

  想想看:你單獨一人在地球上;全人類都消失了。你會變成什麼?聰明還是愚蠢?美麗還是醜陋?偉人還是普通人?你會變成什麼?你單獨一人在地球上、全人類都消失了,你只會是你自己。你將無法說:「我是這個或那個。」你不會變成任何人。你會是無名小卒。

  真正的門徒就是真正的棄俗,那是指好像整個宇宙、全人類都消失,而你是單獨一人。沒有比較的可能性。那麼你是誰?你是無名小卒。這種沒沒無聞的性質就是權力、就是神性世界中的權力。

  耶穌說:「那些在這個世界中得第一名的人在神的王國中會是最後一名,而那些在這裡是最後一名的人在神的王國中會是第一名。」世界中的權力在神性的旅程中會變成沒有權力的,而那些在世界中沒有權力的東西在神性的旅程中卻是權力。

  這句經文說:「熱切的慾求權力。」但是要記住「權力」的意思。那就是沒有權力。那是一種沒沒無聞、什麼也不是、空無的感覺。「而弟子應該貪圖的權力,是那種會讓他在人們的眼中看起來什麼也不是的權力。」

  「強烈的慾求平靜。」

  「你應該欲求的平靜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打擾的平靜,而在其中靈魂就像靜止的礁湖上面的神聖之花一樣的成長著。」

  「強烈的慾求平靜。」沒有人會欲求平靜。你一直在談論平靜、一直在欺騙自己說你是慾求平靜的,但是沒有人會慾求平靜,因為一旦它被慾求、平靜就發生了。而那種事還沒有發生在你的身上。

  沒有人慾求平靜。即使你說你是慾求平靜的人,你也不會去慾求它。因為這是終極法則之一:如果你「慾求平靜」它就會發生。那麼事情到底是出了什麼錯?

  許多人來找我。有一個學生來找我,他正要參加碩士學位的最後考試。他問我:「我要怎樣才能平靜?我要怎樣才能安靜?幫助我。我慾求平靜。我是如此的深受打擾、如此的緊張。」

  我問他:「為什麼你慾求平靜?」

  他說:「我想要得到金牌獎章。快要考試了。我是一流的學生,但是這將是我最後一次的考試,而我慾求金牌獎章。如果我的頭腦那麼緊張,那我怎麼能夠得到它呢?所以請幫助我變得平靜。」

  看看這種矛盾的情況!這種事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我告訴他:「如果沒有考試、如果你沒有得到金牌獎章的慾望、如果你沒有成為一流的野心,你的內在還會有任何的打擾嗎?你的平靜會被打擾嗎?」

  他說:「不。為什麼?那樣的話就沒有問題了。我會是平靜的。但是現在快要考試了,而我慾求金牌獎章。所以請幫助我變成平靜的人。」

  野心正在摧毀他的平靜。他一直在執著於他的野心,卻仍然慾求平靜。要用平靜來為野心服務是不可能的;那是互相矛盾的。野心無法是平靜的。想要成功的貪婪無法是平靜的。

  如果你慾求平靜,要慾求平靜本身。不要把它當成一種得到其他東西的手段。它無法被當成一種手段。當這句經文說:「強烈的慾求平靜。」時,它是指把平靜當成目的,而不是手段。沒有人會慾求手段。人們會慾求目的,而因為目的,人們才會慾求手段。但是平靜絕對無法變成一種手段。在存在之中所有美麗的、真實的、好的、深刻的東西都無法變成一種手段。它一直都是目的。但是我們甚至連神都想要將它變成手段。沒有人會慾求神本身;我們為了其他目的而慾求神。那麼這種慾求就是假的。

  那就是當我說除非一個人慾求平靜本身、否則沒有人會慾求平靜時的意思。如果你將它當成目的,你就可以輕易的達成它。慾求平靜本身,平靜就會發生,因為在慾求平靜當中,野心就會自己掉落;在慾求平靜當中,憂慮就會自己消失;在慾求平靜當中,痛苦就會自己消失。如果你一直有野心、慾求成功、想要變成這個或那個、想要變成某人,那麼平靜就不會發生在你身上。那麼你還是會憂慮、緊張。

  你還是會痛苦,而不論你做什麼都不會有幫助。所以要弄清楚。如果你想要平靜,要直接把它當成目的。那麼慾求平靜這件事本身就會轉變你。

  事實上,平靜是很自然的。那不是某種必須被慾求的東西。是你、是你自己打擾了它。它已經存在了。平靜對你來說是很自然的;那是你的存在本身。你用野心打擾了它,你用貪婪、憤怒、暴力打擾了它。它已經存在了,但是你打擾了它。

  不要打擾它!如果你真的慾求它,你就不會打擾它。那麼你就會開始去感覺它。

  要得到平靜,一個人必須移開阻擋它的東西。找出你不平靜的原因。為什麼?然後移除原因。如果是野心在打擾它,那就擺脫野心,然後平靜就會發生。平靜已經存在了;你不需要去嘗試。只要察覺你為什麼在打擾它,然後就不要再打擾它了,就這樣。而平靜會發生。那就是我說平靜真的被慾求時它就會馬上發生的原因。連一刻都不需要等。

  「要不顧一切的慾求佔有物。」

  這句經文似乎非常危險:「要不顧一切的慾求佔有物。」佔有物?這個字本身就會在頭腦中創造出一種打擾,因為所有偉大的導師們都曾經說:不要慾求佔有物。佛陀說:「要變得不佔有。」馬哈維亞說:「Aparigraha:不佔有。」耶穌說:「離開所有的財富、所有的佔有物。」

  耶穌說:「甚至連一隻駱駝都可以穿過針眼,但是一個富人卻無法通過神之王國的大門。」這句經文說:「要不顧一切的慾求佔有物。」但是這句經文是很美的。它和馬哈維亞、佛陀、耶穌所講的話是一樣的,但是它是以一種矛盾的方式來講的。

  它是說所有你認為是佔有物的東西並不是佔有物,因為你無法真正的佔有它們。你能夠佔有東西嗎?你能夠佔有別人嗎?你能夠佔有世上的任何東西嗎?你只能騙你自己說你佔有了某種東西。你無法真正佔有任何東西,因為死亡會摧毀每一件東西。

  還有一件事:不論你佔有什麼,它都會變成佔有你的人。佔有者被他的佔有物所佔有。你變成了一個奴隸;你不是主人。所以說你佔有世界又有什麼用呢?沒有人佔有任何東西。只有一樣東西可以被佔有,而那就是你自己。其他的東西都無法被佔有。

  你只能做自己的主人。如果你試著成為別人的主人,你只會成為一個奴隸。你也許會稱這種奴性為「使喚」,你也許會將它貼上「使喚」的標籤,但是你只是在欺騙你自己而已。欺騙就是欺騙。只是藉著改變標籤並不會改變什麼。

  看看你的佔有物。你佔有它們嗎?如果你的房子毀了你會大哭大叫、你會發瘋;但是如果你死了,你的房子將不會哭泣、它不會發瘋。所以誰才是真正的主人呢?房子擁有你。它一點也不關心你:不論你是死是活。事實上如果你離開它還會覺得非常好。它會更自在。它不會依賴你。你只是在打擾它的平靜。如果你死了,房子會覺得很好。所以誰才是佔有者呢?

  只有自己才能夠被佔有,以這種感覺來說這段經文是很有意義的。而如果你無法佔有你自己,你認為你還能佔有別的東西嗎?

  所以要成為一個主人、要成為你自己的主人,不要努力的去佔有任何東西。我不是指離開每件東西。那不是重點。使用每件東西,但是不要以佔有的觀點來思考。使用房子,但是不要成為擁有者。使用財富,不要成為它的擁有者。使用整個世界,但是不要認為你佔有它。你只是一個路過的旅人。你累了,你在一棵樹下休息。但是你不會佔有這棵樹。而如果你不佔有它,你就會對這棵樹升起一種深刻的感激之情。當你在傍晚離開時,你會感謝它。你會很感激,因為當你疲倦而且路上很熱的時候,這棵樹給了你遮蔽之處;這棵樹是涼爽的。但是不要試著去佔有這棵樹,否則你不會感覺到感激之情。

  當你佔有的時候,你不會感激。不要佔有你的妻子、不要佔有你的丈夫。當你疲倦的時候,你的妻子給了你她的愛。要對那個愛心懷感激。

  而如果你不佔有你的妻子,你就不會被她佔有。真正的關係只有在不佔有的時候才會出現。如果有佔有,就會有衝突。丈夫與妻子會一直爭吵;你無法找到關係更密切的敵人了。他們是親密的敵人;他們共同生存,只是為了要與對方爭吵。整個關係都被毒化了,因為丈夫試著要佔有妻子、而妻子試著要佔有丈夫,而誰也佔有不了誰;佔有是不可能的。你只能佔有你自己;那是唯一有可能的東西,別的東西都是不可能被佔有的。但是當一個人試著去佔有、並且去做不可能的事的時候,每一件事情就是錯誤的;人際關係被毒化了。生命變成了一件悲慘的事。

  「要不顧一切的慾求佔有物。」

  「但是那些佔有物只能屬於純潔的靈魂,而且要被所有純潔的靈魂平等的佔有。因此只有在合而為一的時候這些佔有物才會變成整體特別的財產。純潔的靈魂要盡可能的渴求這種佔有物,然後你才會為生命合而為一的精神累積財富,而那個財富就是你真實的自己。」

  第五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08:21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六章 找出道路

   「找出道路。」

   『……停下來考慮一下。這條路是你慾求的嗎?或者是在要由你自己去攀登的很高的地方、你要去完成的偉大未來在你的眼中有模糊的遠景呢?要警覺。這條路是要為了它自己、而不是為了你即將踏上它的腳而被看見的。』

   找出道路。道路是未知的。它無法由別人來讓你了解;它無法由別人來給你。道路是無法被顯示的、是無法被傳達的。你必須尋去找它。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我們必須去尋找目標,但是我們已經有道路了。有許多人們一直在談論的道路,而他們都達到了相同的目標。目標必須被發現、必須被達到,但是道路呢?道路是垂手可得的。事實上,它太容易得到了,道路太多條了。

   但是事情並非如此,因為目標與道路並不是兩回事。道路本身變成了目標。第一步也是最後一步,因為道路與目標並不是兩回事。當你走在道路上面時,道路就把它自己轉變成了目標。真正要做的事情不是去想著目標。要想的最基本的事必須是道路。要發現道路:「找出道路。」

   但是我們的頭腦是如此的受到制約,以致於每個人都認為他一生下來就已經被給予了一條道路。有人是基督徒、有人是印度教徒、有人是回教徒。他們認為道路是由社會、文化、教育給予他們的。不,道路無法被給予。社會、文化、教育都無法給予你道路。你必須去尋找它,因為經由尋找,你就會被轉變。

   一條被借來的道路是死的道路。你無法走在它的上面;它不會把你帶到任何地方。你可以相信它、你可以從中得到慰藉、你可以因為它而拖延你的旅程,因為你知道那條路、你可以在任何時候走上它,但是你的旅途開始的那一刻,借來的、被給予的道路將不會是有幫助的。

   你必須去尋找自己的道路。要去找它很難;可能會犯許多錯。但是不犯錯是得不到東西的,所以要勇於犯錯。你也許走上了錯誤的途徑,但是與其完全不動、還不如走上錯誤的途徑,因為至少你從移動之中學到了東西,你至少學到了什麼是錯誤的途徑。那也是很好的,因為消去法是有幫助的。你會走這條路,並且找出它的錯誤。你會走另一條路,並且找出它的錯誤。而透過知道了錯誤是什麼,你就會了解什麼是才是正確的。

   所以不要害怕犯錯,不要害怕走錯路。那些害怕犯錯、害怕走錯路的人會變得癱瘓。那麼他們就還是留在原地;他們永遠不會移動。

   要勇敢的去找出你自己的路。不要模仿別人的路。模仿不會帶領你走向自由。那不是照這條路或那條路走的問題;問題在於尋找。當一個尋求者而不是一個追隨者。要好好的了解其中的差別。

   追隨者就是模仿者。尋求者也會追隨別人,但是他不是模仿者。尋求者也會追隨別人,但是他是為了尋找、發現而追隨的。他仍然是警覺的、覺知的。追隨者會變得盲目、變得依賴,他是精神上的奴隸。他把責任丟到別人的肩上,然後就等待著。尋道者對他自己負責。他是警覺的、負責的,他每天都會發現新事物、他每天都會實驗新事物。他對新的事物是不害怕的、脆弱的、敞開的,他準備好去進入他看到的任何新層面。如果他感覺他走的路是錯的,他也不會說:「但是我已經對這條路投下許多的投資了。我現在無法改變了。」他會放棄這條路、放棄他全部的投資,然後回到起點再從ABC開始學起。

   尋求者總是準備去改變,但是追隨者是固執的。與其去重見光明他寧願閉上眼睛,因為他已經投資了太多東西了。

   有一位耆那教僧侶來找我。他說他當了三十年的耆那教僧侶。「我現在了解我選擇的路並不適合我,但是我現在無法離開這條路了,因為如果我離開的話我要做什麼呢?我沒有受過教育。我從小就開始做僧侶。這三十年的僧侶生涯使我完全的依賴別人。我無法做任何事;我無法做任何勞力工作。而且我是如此的受人尊敬!甚至大城市的首長都會對我行禮。如果我不當僧侶的話——我知道那不適合我——那些對我行禮的人甚至連最小的工作都不會給我。所以我該怎麼辦?」

   在其中有太多的投資。全部的權威、尊敬、尊崇現在都變得岌岌可危。所以我告訴他:「如果你是真正的尋求者的話,就放棄全部的東西。去做一個乞丐或傻瓜,但是不要再做一個虛假的人了。當你了解這條路不適合你的時候,就把所有經由這條路而得來的東西都丟掉。不要再做一個虛假的、不真實的人了。」

   他說:「我會想一想。但是似乎很困難。」

   他想了三年。他沒有回來找過我。他不會來了。他是追隨者、而不是尋求者。尋求者在了解某件事不適合他的那一刻就會把它丟掉。他不會猶豫。這句經文說:「找出道路。」成為尋求者,不要成為信徒。

   「藉著退回內在而尋找道路。」

   當你找到某種吸引你的東西時,當你找到某種對你的理性、邏輯、頭腦而言看起來是合理的、真實的東西時,那還是不夠的。你的理性也許會說它是真的,但是它也許不是真的。除非你用它做實驗、除非你由它而經驗到某種東西,否則你是不會發現什麼東西的。經由邏輯是不會發現什麼東西的。邏輯是有幫助的,但是不要讓它成為最終的衡量標準。最終的衡量標準一直都在內在。是實證與經驗。除非你得到經驗,否則不要相信你已經找到了它、你已經看到道路了。只有透過經驗理論才會變成真理。

   「藉著退回內在而尋找道路。」當你找到了一種技巧、一條道路時,要退回內在、往內在走。在裡面做實驗:以你的主觀、你的心來做實驗。要去經驗它。不要只是一直在想著靜心是什麼。去做它!只有那樣你才會知道它是什麼。某個技巧對你而言也許沒有效。那麼就丟掉它然後再試另一個。世上有幾百種靜心技巧。一定會有一種適合你的技巧。人類幾千年來一直在為自由而奮鬥,每一種類型的人都得到了自由。每一種類型的靜心都被找出來了。你並不是新型的人;你這種人以前就出現過了。以前有許多像你一樣的人,而他們已經走過了這條路。許多技巧已經被發現了。

   去嘗試。但是當你試的時候要真誠、認真。用你全部的能量去試。如果某種特別的技巧沒有產生任何結果,那麼就把它丟掉再試另一種。

   在以前,當弟子去找師父時,師父會觀察的第一件事情是弟子是否適合他、還有他是否適合這個弟子。如果師父認為這個弟子不該和他在一起、如果他認為別人對這個弟子會更有幫助,即使是一個反對他的人,他也會對弟子說:「去找那個師父!」

   弟子會說:「但是我聽說他是反對你的。他說你做的事是錯的。」

   師父會說:「不要在乎他說什麼。他適合你,他的方法會適合你。去找他。去他那裡試試看。」

   繼續去嘗試不同的技巧,但是要用你的全心全意去嘗試。否則你也許會丟棄一個正好適合你技巧。所以要用全心全意去嘗試。如果事情發生了,那很好。繼續走下去,深入的走下去。但是如果你用了全部的心思與能量試了卻什麼也沒發生,那麼就把這個技巧丟掉;它不適合你。但是在你試過之前、在你全心全意試過之前不要丟掉它。「藉著退回內在而尋找道路。」

   「藉著勇敢的向外前進而尋找道路。」

   即使你實驗了一種技巧,並且在內在得到了某種經驗,也很有可能只是一種妄想而已。那也許只是一種頭腦的保護、一種夢境、一種願望的滿足而已。不要認為你已經得到了道路。現在,不論你在內在得到了什麼,要在外面試它。不論你在內心了解了什麼,要在你的人格上轉變它;現在要去活出它。你已經經驗到它了。現在要活出它、讓它變成你的生命。如果你感覺到透過這種經驗寂靜已經發生在你身上,就讓寂靜繼續移動、讓你四周寂靜的波紋超越你。讓你的寂靜傳到別人那裡。讓別人也感覺到你已經變得寂靜了。

   如果你一直對外界生氣,而你仍然說:「我是一個偉大的靜心者。」你只是在迷惑你自己而已。不要迷惑、不要欺騙,因為你會是唯一的輸家。不論你內在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你感覺到你已經經驗了內在之光……。要怎樣才能知道它是妄想還是真實呢?衡量的標準是你的外在的生命也要隨之改變才行。

   如果你真的經驗了內在之光,性會消失。愛會出現在你身上,但是性會消失;性慾會消失。愛,一種非常有愛心的個性,會取而代之。將不會有性的慾望。如果性的慾望還在,你就還沒有經驗到內在之光。那麼內在之光只是一種頭腦的保護而已。

   依此類推。不論你在內在經驗到什麼都必須表現出來。你必須讓它進入你的生命,因為那才是真正的測試、真正的衡量標準。如果你進入了深沉的寂靜,憎恨會離開。如果它還在、它還沒被完全轉變為愛,那你就還沒有感覺到內在的寂靜。帶著恨意,是不可能有內在寂靜的。你也許會感覺到某種被培養的東西,你也許已經培養了一種寂靜……。

   如果你反覆唸著一句咒語,你會創造出一種培養出來的、虛假的寂靜,但是你外在的生命仍然是一樣的。如果內在改變了,外在也必須改變,但是反過來則不見得是真的。你可以改變外在而不需要內在的改變。那就是所謂的偽善。你可以改變外在,你可以在外界非常的有愛心,而內在卻充滿憎恨。你改變了外在,你創造了一種虛假的面具、一種門面。

   到處都看得到這種事,特別是在這個有許多宗教的國家裡。唯一的結果是:一個偽善的社會。是面具,而不是真正的臉孔。看著任何一張臉,然後你就會發現那是不真實的。有別的東西隱藏在它後面,那是某種完全相反的東西。

   你可以改變外在而不需要改變內在。但是如果內在改變了,外在也無可避免的必須改變。當內在改變了,外在也自動的改變了。如果外在沒有改變,那麼你的內在改變只是一種妄想而已。

   這三句經文是非常有意義的:

   「找出道路。」

   「藉著退回內在而尋找道路。」

   「藉著勇敢的向外前進而尋找道路。」

   第六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七章 不一致的片斷

  「……人的整個本性必須被一個求道者明智的使用。每一個人要讓自己完全明瞭道路、真理以及光……。要藉著研究存在的法則、自然的法則、超自然的法則來尋找它們:而且要藉著深深的尊敬前往在內心燃燒的黯淡星光的靈魂、來尋找它們。當你穩定的看著它、尊崇著它時,它的光亮會變得更亮。然後你也許會了解你已經找到了路的開端。而當你找到了路的末端時,它的光亮會突然間變成無限的光亮。」

  『…不要被內在的黑暗嚇到;將你的眼神固定在微小的光亮上,然後它會成長。但是讓你內在的黑暗幫助你理解那些看不到光亮的人的無助,他們的靈魂在深奧的幽暗當中。』

  「人的整個本性必須被一個求道者明智的使用。」這句話是意味深遠的。你整個人都必須被使用。任何被使用的片斷都會創造問題;任何不被使用的片斷都會創造問題。

  你可以拋棄你裡面的某種東西,但是到時候你就永遠不會是一個完整的人。例如,你可以拋棄憤怒;或者例如,你可以拋棄性。許多的導師、宗教,都教導人們要拋棄性。他們說性是敵人:「拋棄它!」你可以拋棄它,但是到時候你就是在拋棄你存在當中一個非常意味深長的部分。而如果你拋棄了它,你怎麼能夠被轉變呢?那麼你就一直是半個人。不論你變成什麼,你永遠不會是全然的。而不成為全然,你就永遠無法得到自由。被拋棄的部份會報復。被壓抑的部份會一直在裡面沸騰、試著找到跑出來的路,然後你就會一直有麻煩。

  長久以來有智慧的人都說:「使用你所有的能量。在你的內在創造和諧。」每一種能量既能夠有毀滅性、也能夠有創造性。沒有一樣東西本身就是壞的。每一件東西都能夠被使用,甚至毒藥都可以變成醫藥。智者從來不會拋棄任何東西。他會以創造性的方式來使用它們。他會使用你的憤怒、你的性慾、你的憎恨。

  你怎麼能夠使用它們呢?你怎麼能夠使用你的性慾呢?那看起來像是鍊金術一樣。你怎麼能夠使用它呢?

  要記住三件有意義的事情。第一件,為什麼會有性的渴望呢?為什麼我們要渴求它呢?我們透過性得到了什麼?觀察它。漸漸的,當觀察變深時,性就會溶解而消失了。

  到底性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為什麼你那麼的渴求性?因為它給了你一個深沉靜心的片刻。它是一種自然的靜心過程。在性當中,你的思想停止了,你的頭腦溶解消失了,當然,那只有一個片刻。有一個片刻你不再是頭腦。你沒有頭腦而存在;你是無念的。那種無念會帶給你喜樂的瞥見。

  觀察性;不要拋棄它。要對它覺知。帶著完全的覺知進入它,繼續試著找出它最內在的核心是什麼。你會到達這個最內在的核心:性帶給你一種自然靜心的時刻。你變成無思想的,而那會帶給你喜樂。一旦你找到了最內在的核心,你就可以不用進入性而進入這種無思想的片刻。這個最內在的核心可以不進入性而達到。那麼漸漸的,性就會消失。現在同樣的能量將會進入靜心、同樣的能量將會變得有靈性。

  每一種能量都必須被明智的使用。沒有什麼東西是要被拋棄的。這就是我教你的最基本的一件事情:沒有什麼東西是要被拋棄的,不論那是什麼。你必須帶著你全然的存在進入靈性。我們會改變你的那些能量,我們會改變那些能量的安排方式。我們會做出新的安排、新的和諧。新的交響樂會被創造出來,但是沒有什麼東西是要被拋棄的。

  現在的你是一個謎:是一些不一致的、不統一的碎片。而每一個碎片都與其他的碎片戰鬥。你是群眾,你有許多音符卻沒有旋律。這些音符可以被變成旋律。而除非你這樣做,否則你還是會在悲慘之中。

  這句經文說:「人的整個本性必須被一個求道者明智的使用。」如果你真的想要進入這條引導你到達終極之境的道路,你就必須使用你全部的能量。沒有東西是要被壓抑或者拋棄的。每件事都必須在深深的感激當中被接受。

  第七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09:09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八章 暴風雨之後的寧靜

  「尋找暴風雨之後的寧靜中開放的花朵:要等到那時候。」

  這是生命之中必須被了解的最基本的法則之一。

  生命是建立在兩極性之上的;每件事情都是以相反的兩極存在。否則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有物質頭腦才會存在;頭腦就是相反的那一極。因為有無意識、意識才會存在,因為有夜晚、白天才會存在、因為有死亡、生命才會存在,因為有不快樂、快樂才會存在,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為相反的一極而存在。除非你深深的經驗了不快樂,否則你無法經驗快樂;如果你不曾被丟入最終的苦惱中,你是無法進入終極狂喜之境的。因此這個世界才有了意義、因此才會有這些痛苦。它並不是毫無意義的。

  人們來找我然後問為什麼神創造了這種痛苦的世界:「如果神是慈悲的,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痛苦呢?」是的,神是慈悲的。因此,才會有這麼多痛苦。除非你經歷了痛苦,否則你不會達到終極的狂喜之境。那是一項基本訓練。不快樂是一項為了要讓快樂開花的基本訓練。

  如果你不了解苦惱,你怎麼能夠得到狂喜呢?如果你達到了狂喜之境卻不知道苦惱是什麼,你將無法認得出狂喜是什麼。你不可能認得出來。只有經過黑暗,光明才能夠被認出來。你也許正活在光明之中,但是如果你不知道黑暗,你就無法了解你正活在光明之中。大海中的魚無法知道海洋的存在。如果魚被丟出了大海之外它就會體會到大海是什麼。如果它又被丟回大海,這隻魚將會變得完全不一樣,而大海也會變得完全不一樣。現在這隻可以認得出大海了。輪迴、世界,都只是訓練場而已。你必須被重重的丟到物質世界中。只有那樣你才能夠回到另外一極、回到意識的巔峰。

  這句經文說:「尋找暴風雨之後的寧靜中開放的花朵:要等到那時候。」真正的、真實的寧靜只有在你經歷了暴風雨之後才會發生。只有在暴風雨結束之後寧靜才能夠在你的內在爆發,在此之前是不行的。你可以在暴風雨之前創造一個虛假的寧靜,但是那時你只是被迷惑而已。你可以創造一種靜止,那是人工的、培養的、由外在強迫的,但是那不是自動自發的,那不是你的內在本質。

  有許多讓頭腦靜止的把戲。你可以使用咒語。你可以用佛陀的姿勢靜靜的坐著然後一直重覆著嗡、嗡、嗡。如果你一直重覆的唸它,你就會變得無聊。那個無聊看起來像靜止。當你變得無聊時,咒語就會停止。在內在會創造出一種睡眠。那是催眠——睡眠的一種。你會覺得很好,但是那種睡眠不是禪、那種睡眠不是寧靜。那種睡眠是負面的。你已經因為這種重覆而變得遲鈍了。每一種重覆的東西都會創造出遲鈍。你只是變遲鈍了。透過遲鈍你無法經驗到悲慘與痛苦。遲鈍是一種麻醉劑。它讓你變得無意識。

  這是負面的東西。你現在會變得比較不緊張,但是也不會變得更活生生。真正的寧靜一定是更活生生、更敏感的。它一定不是一種遲鈍。透過咒語你可以在外圍創造一種寧靜,一種寧靜的表象,你可以一輩子都活在那種表象當中,但是你正活在一種虛假的寧靜當中。真正的寧靜只會在暴風雨之後來臨。

  與其強迫暴風雨消失。還不如去活它;讓它發生。把它表現出來、丟出來。讓暴風雨從你身上消失、蒸發。不要壓抑它。你壓抑它,它就會留下來和你在一起。你把它壓抑到無意識中,它就會持續下去;它會等待適當的爆發時刻。你總是害怕它爆發出來,你必須一直與它戰鬥。而你從來無法得到勝利,因為被壓抑的東西你必須一次又一次的與它戰鬥,你必須一次又一次的壓抑它。你的靜止將會像在火山口上休息一樣,而火山在任何時刻都有可能爆發。

  那麼你就總是在害怕生命,因為生命可以創造出讓火山爆發的情況。你會否定生命,你會試著逃避生命。你會想要去喜馬拉雅山上,因為在那裡沒有人會提供讓火山爆發的機會。但是火山仍然存在,而除非火山被丟掉,否則就算是喜馬拉雅山也是不會有幫助的。

  而把它丟出來是很好的。你正在錯過完全丟掉火山、完全釋放瘋狂、表現出內在暴風雨中所有東西的一種基本經驗。讓它移到外面,並且不要抗拒、不要壓抑。讓它完全的移出去。那麼暴風雨離開的那一刻就會來臨。

  在那一刻當中,真正的寧靜會發生在你身上。現在它是真正的寧靜,因為它不是被培養的;它是自動自發的。溪流正在流動。那不是你創造的任何東西;那不是因為你的努力而發生的事情。相反的,你並不存在。只有寧靜。這種寧靜是無懼的。沒有東西可以打擾它,因為可以被打擾的東西都已經丟出去了。暴風雨已經消失了。

  因此我堅持、我非常的堅持要把你的瘋狂丟出去。讓它留在裡面是很危險的。把它丟出去,它就消失了。你的心變成空的;一種空間被創造出來了。只有在那種空間中才能夠產生寧靜。那麼你就為它讓出了位置,你為它做了準備,你對它敞開。

  「尋找暴風雨之後的寧靜中開放的花朵:要等到那時候。」這朵花是什麼?

  只有在真正的寧靜在你身上產生時你的本質才會開花。你無法強迫它開放。它會自己開放。你無法強迫你的本質敞開;沒有這種可能性。你無法強暴它,你無法對它施暴。它只會被摧毀而已。

  花朵會自行開放。唯一需要的土壤就是真實的、真正的、自動自發的寧靜。使用培養的寧靜,花朵是不會開放的。使用培養的寧靜,你只會變得遲鈍。你的本質會更不活生生,那就是所有的結果。生命少一點、你的麻煩事就會少一點。那是沒問題的,但是要記得麻煩事是一種訓練。你不應該試著去讓麻煩事變少。要跟著你的麻煩事在一起,並且透過它們而行動。不要離開它們、不要逃避它們。你超越了麻煩的那一刻會來臨,但是那一刻是來自於經歷它們。要去經歷暴風雨,並且讓真正的寧靜來臨。那麼你的本質就會開花,要等到那時候。

  「在暴風雨繼續時、在戰爭持續進行時,它會成長、它會發芽、它會長出枝葉與嫩芽。但是要等到人的全部個性都溶解與溶化……要等到全部的本性都讓步、並且變成了它更高的自己的主體,花朵才會開放。」

  不要把暴風雨當成你的敵人。它不是敵人。那場暴風雨是你最偉大的朋友,因為沒有它就不會有寧靜、沒有它就不會有開花、沒有它就不會有自由。所以永遠不要以它是敵人的觀點來思考。沒有東西是你的敵人:整個存在都是友善的。甚至看起來是反對你的人,甚至他們都不是你的敵人。耶穌說:「愛你的敵人。」你必須愛的真正敵人不是你的鄰居或你的敵國。它們不是你真正的敵人。你真正敵人是暴風雨、世俗、邪惡。性慾、憤怒、激情、憎恨,這些才是真正的敵人。

  耶穌說:「愛你的敵人如同愛自己一樣。」為什麼?基督教徒無法了解這句話。耶穌的教導已經完全喪失了。以耶穌之名存在的東西都完全不是屬於耶穌的。它屬於聖保羅。它是地球上存在的所謂的基督教的真正創始者。

  耶穌的話是非常奧妙的。當他說:「愛你的敵人如同愛自己一樣。」他的意思是:透過相反的一極、透過敵人,就會得到最終的朋友。全然的體驗敵人,好讓你能夠超越它。任何全然的經驗都會變成超越的經驗。我說的是任何的經驗。你用全然的你去經驗它你就超越了它。它不會黏著你;你已經爬到了它的頭上。你已經經歷了它,你已經學到了關於它的每一件事情。了解是革命性的事情。它創造了一種轉變;它轉變了你。

  在暴風雨持續進行的時候……。不要以為暴風雨是你的敵人,因為在此際、在地底下、在黑暗之中,花朵會成長。

  「……在暴風雨繼續時、在戰爭持續進行時,它會成長、它會發芽、它會長出枝葉與嫩芽。但是要等到人的全部個性都溶解與溶化……要等到全部的本性都讓步、並且變成了它更高的自己的主體,花朵才會開放。」

  當暴風雨離去時,花朵就會開放。但是花朵在暴風雨還在的時候就準備好了。透過暴風雨它正準備要開花。它正在聚集能量、生命、活力。它正準備好要冒出頭來。暴風雨就是土壤。沒有它花朵無法開放。

  「然後會出現一種平靜,就像熱帶國家大雨之後出現的平靜一樣……。而在這個深沉的寧靜之中將會發生神秘的事件,那會證明路已經被找到了。」

  只有在內在藉著通過暴風雨你才會到達一個點,而它會在「熱帶國家大雨之後出現的平靜」中來臨。要深深的記住這一點。它會對你很有幫助。

  你用各種痛苦創造著某種狂喜的可能性。狂喜將會緊跟在它後面。但是如果你太投入痛苦,你也許會錯過它。如果你生病,在生病之後有片刻的健康、片刻的神清氣爽會來到你身上。但是你可能會太關心疾病,以致於當那一刻來臨時你也許會錯過它——你太涉入已經不存在的疾病了。這一刻是短暫的;你可以輕易的錯過它。在每一種痛苦過後,這一刻會來拜訪你。

  在每一種痛苦過後,狂喜會來敲你的門;但是你一直在錯過它,因為過去是那麼的沉重。甚至在疾病遠離之後你仍然是生病的。它會在記憶中繼續下去,它會像雲一樣遮住你的頭腦,然後你就會錯過那個像原子般微小的片刻。

  記住這一點:當你沮喪時,要等待沮喪離去的那一刻。沒有一件事會永遠持續下去;沮喪會離開。而當它離開你時,要等待、要覺知與警覺,因為在沮喪之後、在夜晚之後會有黎明,而且太陽會昇起。如果你能夠在那一刻變成警覺的,你就會很高興你以前是沮喪的。你會感激你以前是沮喪的,因為只有透過你的沮喪這個快樂的一刻才有可能發生。

  但是我們會做什麼?我們進入一種無盡的悔恨。我們還是沮喪的。那麼因為這個沮喪我們還會沮喪:第二個沮喪會隨之而來。如果你沮喪,那是沒問題的!其中並沒有什麼錯。那是很美的,因為透過它你會學習並且變得成熟。但是那時候你卻有不好的感覺:「為什麼我要沮喪?我不應該沮喪的。」那麼你就開始與沮喪戰鬥。第一個沮喪是很好的,但是第二個沮喪是不真實的。而這個不真實的沮喪會像雲一般遮住你的頭腦。你會錯過隨著真正的沮喪而來的那一刻。

  當你沮喪時,就要沮喪。只要沮喪就好。不要為你的沮喪而沮喪。當你沮喪時,只要沮喪就好。不要與它戰鬥、不要創造任何轉移、不要強迫它離開。只要讓它發生;它會自行離開。生命是流動的;沒有什麼東西會保持相同的樣子。不需要有你;河流會自己流動,你不必去推它。如果你試著去推它,你就是愚蠢的。河流會自己流動。讓它流動。

  當沮喪存在時,讓它存在。不要對它覺得沮喪。如果你想要快一點移除它,你會變得沮喪。如果你與它戰鬥,你會創造一種第二次的沮喪,而那是很危險的。第一次的沮喪是美麗的、是神給予的。第二次的沮喪是你自找的。那不是神給予的;那是心理上的沮喪。那麼你就會進入心理上週而復始的模式。那是沒有盡頭的。

  如果你變得沮喪,要很高興你是沮喪的,並且讓沮喪存在。那麼突然間沮喪會消失並且會有一種突破出現。烏雲不會存在而且天空會變得清徹。有一小片刻天堂會為你敞開。如果你不為你的沮喪而沮喪,你就能夠接觸、交流,你就能夠進入這道天堂之門。而一旦你了解它,你就學到了生命的終極法則:生命把相反之物當成老師、背景來使用。

  沒有什麼是錯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善意的。這就是我所謂的虔誠的態度。你也許不相信神,那也不會造成差別。佛陀從來不相信神,馬哈維亞從來不相信神,但是他們都是虔誠的。沒有必要相信來世。你仍然可以是虔誠的。甚至沒有必要相信靈魂。你可以不相信它而還是虔誠的。

  那麼什麼是宗教?宗教意謂著信任:每件事情都是善意的。這種每件事情都是善意的信任感就是虔誠的頭腦;這就是虔誠。

  而如果你信任每件事情都是善意的,你就會使神性成真。神性能夠透過這種信任而實現。甚至暴風雨都是為了寧靜而出現。邪惡是為了善良而存在;死亡是為了生命而存在;痛苦與苦惱只是一些讓狂喜能夠在其中發生的情境而已。

  以這種方式看待生命,痛苦會完全消失、死亡會完全消失的那一刻並不會太遙遠。一個了解苦惱是為了狂喜而存在的人是無法苦惱的。一個了解、感覺並體會到痛苦是為了快樂而存在的人是無法痛苦的。那是不可能的。他正在使用痛苦讓他自己變得更快樂,他正在把苦惱當成走向狂喜的墊腳石。他已經超越了世界的掌控,他已經跳出了輪迴。

  『花朵的開放是知覺醒來的榮耀的一刻:隨之而來的是自信、知識、確定。』

  『……當弟子準備去學習的時候,他就被接受、承認、認可了。事情一定會如此,因為他已經點亮了他的燈,而那是無法被隱藏的。』

  「以上所寫的是學習殿堂牆上寫的第一條規則。那些要求的人會有所得。那些渴求閱讀的人會讀到東西。那些渴求學習的人會學到東西。平靜與你同在。」

  還要理解兩件事:「花朵的開放是知覺醒來的榮耀的一刻:隨之而來的是自信、知識、確定。」除非你經驗過了,否則你還不了解。除非你經驗過了,否則無法有信念產生。在你經驗過之前,所有的信仰都是假的、所有的確定只是表象、所有的知識只是資訊而已。記住,在你親身經驗了某件事情之前,不要對它太確定,因為太多的確定只是一種頭腦隱藏內在的不確定的把戲。在你親身經驗了某件事情之前,不要說你了解它,因為你的知識只是一種隱藏你的無知的把戲。

  你也許讀過吉踏經、你也許讀過可蘭經、你也許讀過聖經。那麼你知道「關於」,但是你並不了解。你可以知道許多關於神的事情,但是除非你了解了神,要不然那並不代表什麼。知識並不是知道「關於」。你可以知道耶穌說過什麼,但是這是借來的、次要的、無用的。你可以重覆克里希那說過的話,但是那只是機械性的動作。你可以記憶它,你可以用心了解它,但是它從來不在你心中;它停留在記憶之中。記憶是機械性的;那不是知識。知識只會透過你自己的經驗而來。要堅持於你自己的經驗。如果你堅持,你就會得到它。

  「那些要求的人會有所得。」但是你從來不要求;你對借來的知識很滿意。你從來不說:「我必須讓自己去了解。」如果你要求,存在就會準備給予;但是你對書本、經典、借來的資訊都很滿意。你從來不要求真正的東西。

  要求真正的東西。而真正的東西是指你的經驗、你自己的東西,諸佛們是不會對你有幫助的。他們只能夠指出道路,但是你必須用自己的腳走上去。堅持於你自己的知識、你自己的經驗。在得到它之前永遠不要滿意。

  「那些渴求閱讀的人會讀到東西。」如果你非常堅持要閱讀終極的法則,那麼終極法則會對你敞開。真正的聖經不在聖經裡、真正的可蘭經不在可蘭經裡、真正的吉踏經不在吉踏經裡。真正的聖經、可蘭經、吉踏經寫在存在之中、寫在生命本身之中。如果你不信仰經典,真正的經典就會為你而敞開。

  堅持於「我想要在存在中讀到東西」,然後你就會得到那一刻。但是如果你不堅持、如果你讀死書然後就滿意了,那麼存在也不會強迫你。存在絕對是非暴力的;它不會強迫你。你可以守著你的經典,如果你高興的話那也是沒問題的。但是你活在虛假的世界中、你活在文字中。要打開存在的書本。丟掉所有的經典,好讓你能夠遇到真正的經典。

  「那些渴求學習的人會學到東西。」學習是困難的,因為學習意味著退讓、學習意味著臣服、學習意味著變成像子宮一樣、學習意味著變成女性化、學習意味著讓存在進入你。但是,「那些渴求學習的人會學到東西。」

  我們也會渴求,但是不是渴求學習。我們渴求收集更多的資訊。那並不是學習。

  許多人來找我,而他們說:「我們到這個靜心營是因為我們在這裡可以知道許多新的東西。」他們收集資訊、他們收集一些文字,然後他們很高興的走掉了。他們是愚蠢的。而他們的快樂是自殺性的快樂,因為除非你經驗了我說的話,要不然不管我說什麼都是沒有用的。

  你可以帶著我的話語。那麼你就是在帶著一種死的東西。你會被壓得喘不過氣;你不會得到自由。我的話語無法讓你自由。這些話也許甚至會囚禁你,它們也許會變成你的腳鍊。如果你沒有來這裡還會好一點。不論我說什麼話那都不是要被記住的。它是要被經驗的。而如果你經驗了這些話,它就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現在你透過自己的眼睛了解了某些東西,現在你透過自己的心感覺到了某些東西。這就是知識。它會給予你確定感與信念。

  「平靜與你同在」——因為只有在平靜之中才可能會有神性。

  第八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09:3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九章 你已經收穫了

  靈性的尋找是由尋找永恆的喜樂、尋找永恆的自由、尋找神性的光明與神性的生命而開始的。但是那個中心點仍然停留在你身上。在一開始那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尋找。不論你在尋找什麼你都是在尋找你自己。

  這種自我中心的態度到最後會變成一種阻礙,因為如果你是自我中心的人你就無法處在全然的狂喜之中。這種自我中心的態度是一種很大的阻礙,但是事情在一開始註定會是如此發生的。一個人開始尋找他自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沒有其他的方式。你無法為別人開始做這種事。

  在一開始必須是自我中心的,但是在結束時一定不是這樣的。在一開始是沒有問題的。在結束時那樣就很危險。到了一個點你的自我中心就必須停止。只有那樣你的本質才會開放而進入全然的喜樂。

  它就像這樣:你把氣帶進來、你吸氣。這是呼吸的一半。你也必須呼氣。那是另一半。而這兩者、吸氣與呼氣會做出一個圓、一個完整的呼吸。如果你只想吸氣,你看不出呼氣的理由:「有什麼用呢?」你就會死去。吸氣,那是生命所需要的,如果沒有呼氣對生命而言是有危險的。氣息必須被釋放。

  在你開始接收到喜樂的那一刻、你開始接收到狂喜的那一刻、永恆進入了你的時那一刻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第一件事是吸氣,你會吸入喜樂,但是到時候你就要把它呼出去。否則,你會死於你自己的喜樂。那種喜樂會變成有毒的。把它呼出去、把它分送出去、把它送給別人。

  當你覺得你充滿了喜樂,要把它表現出來。分享它;不要試著把它留在你裡面。不要強迫它,不要把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不要試著去擁有它;與每一個人分享它。真的,要以整個存在都能分享的方式來慶祝它。一朵花開了而它的香氣會擴散出去。風會把它帶走、帶的遠遠的,直到地球遙遠的角落。要讓你的香氣、喜樂被帶得遠遠的,要讓它們被分享、被存在本身分享。

  為什麼?因為那時喜樂就變得完整了:那是吸氣與呼氣兩者兼具。它變成了一個圓。而你分送出去的東西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你丟出去的東西越多,你找到的就越多,因為現在你接觸到了那個無盡的源頭。

  不要當一個吝嗇鬼。否則你會殺死整個過程。如果你是自我中心的人,在一開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喜樂發生的時候那是危險的。這段經文與這種呼氣的現象有關。

  「有一種共鳴的聲音會由這種平靜的寧靜當中出現。而這個聲音會說那是不好的;你已經收穫了,你現在必須播種。因為你了解這個聲音就是寧靜本身所以你會服從。」

  你已經收穫了。你已經收穫了喜樂、你已經收穫了狂喜。現在要為別人散播它的種子。在這個世界上,你是先播種然後才收穫的。在靈性的層次中,每一件事情都剛好相反。你先收穫,然後你才播種。

  你收穫了佛陀所種下的東西,你收穫了耶穌、克里希那、穆罕默德所種下的東西。他們種了種子然後你收穫了它們。現在,為別人種下種子。要好好記住播種只是呼氣。它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除非喜樂已經開始由你身上往每一件東西流動,否則你仍然只是一半、不完整、不完美的。

  這是一個必要的法則。當你變得寧靜時,你就會聽到它。沒有人會對你說。你自己的心、你自己最內在的本質會告訴你這件事。這種指引、這種教導、這種訊息不是由外而來的。它是來自於你最內在的自己。那就是「你會服從」的原因。不可能不服從;它是你自己的東西。但是如果你好好的了解它,那會更簡單。

  如果你知道那是過程的一部分,那就會很簡單:也就是喜樂應該被分送與分享;只有那樣它才會更加的成長。如果你不了解這項法則,你的吝嗇、你舊的自我中心也許會延遲這個過程的完成。

  它只能夠被延遲;它無法永遠被違背。但是為什麼要延遲它呢?所以要記住:當你感覺到喜樂時,就要分享它。

  那就是我如此的堅持在靜心之後你必須表現你的喜樂的原因;你必須慶祝它。你必須記住不管什麼事情發生在你身上,要讓它分享出去。唱歌與跳舞。這些都只是象徵性的;它們只是為了要讓人持續的記住這件事而已。

  當你離開這裡的時候,如果你繼續靜心的話有許多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但是當某件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時,不要自己藏起來。要分享它。即使你無法做什麼事,那麼只要微笑就好,對陌生人微笑,那也許就夠了。只要握著陌生人的手,然後感覺他內在的朋友就行了。或者只是象徵性的分享任何東西。或者如果你坐在一棵樹下而沒有人在那裡,那麼就跳舞,然後感覺你正在與樹木一起跳舞。唱歌,然後感覺你正在與鳥兒一起唱歌。遲早你會了解當你分享時,甚至連樹木都準備好要與你分享了。

  在蘇俄的大學中已經做了一些研究。經由許多的實驗,有一位心理分析家普希金,做出了樹木與人類有著相似情緒的結論。不只如此,樹木還可以被催眠。不只如此,如果一個人在樹下被催眠,然後你對他說:「你非常傷心。」這個人會變得傷心,而同時,這棵樹也會變得傷心。

  這些是實驗的結論。現在有一些機械性的記錄裝置可以記錄你是傷心的還是快樂的,你是沮喪的、憤怒的還是充滿性慾的。隨著各種情緒,會有不同的電波從你的頭腦中釋放出來。那種電波可以被記錄下來。

  但是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結論:同樣的電波在樹木身上也被記錄下來。你在樹下跳著舞,你很快樂。你的頭腦會指示出你是快樂的,然後它會被記錄下來。如果設備也被連接到樹上,樹木也會有相同的波形。所以普希金說如果你非常快樂的在樹下跳舞,樹木會分享它。樹木會隨著你而變得非常快樂。

  而如果樹木可以分享你的情緒,那為什麼鳥兒不行呢?它們是更活生生的。為什麼動物不行呢?它們仍然是更活生生的。為什麼整個存在不行呢?遲早你會發現甚至石頭都會分享你的情緒。它們的靈魂也許藏得很深,但是它是存在的;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一些儀器,它會對我們顯示甚至連一顆石頭都是有情緒的。

  所以不論在何時何地,只要你感覺到某種狂喜的情緒,要隨著它的曲調起舞、隨著它的曲調唱歌,然後以快樂發生在你身上的方式分享它、以你感覺到快樂的方式分享它。但是要分享它!它會更加的成長。隨著分享,它就會成長。隨著吝嗇、不分享,它就會死掉、它就會縮小。

  死亡是一種收縮。收縮就是死亡;生命就是擴張。讓它伸展開來。一旦你了解了擴張的感覺你就會讓它發生,因為那是你最內在的自己在發號施令的。

  「你現在是一個弟子了,你能夠站起來、你能夠聽、你能夠看、你能夠講話;你已經征服了慾望並且達到了自我了解,你已經看到你的靈魂開花並且認出了它,你聽到了寧靜之聲,你到了學習殿堂並且讀到了為你寫在那裡的東西。」

  『……聽到內在之聲就是去了解唯一的引導是來自於內在;到學習殿堂去就是進入學習的狀態。那麼就會有許多文字為你寫在那裡,而且為了讓你容易閱讀,它還是用火紅的字寫的。因為當弟子準備好的時候師父也準備好了。』

  『聽到內在之聲就是去了解唯一的引導是來自於內在。』當你安靜、真的安靜的時候——在暴風雨已經過去的時候、當你自動自發的掉入了寧靜中的時候——你沒有培養它;它已經來找你了、它已經自動自發的在你裡面出現了,在那種寧靜中你會感覺、了解與體會到現在你自己最內在的本質中,真實的引導是有可能的。現在師父、內在的師父會在你面前現身。

  你自己最內在的中心就是你真正的師父。外界的師父能夠幫你,但是他們的幫助基本上是朝向找到內在師父的目的。而當內在的師父被找到了,就不需要外界的師父了。你靠自己變成了師父。

  但是這種事只會在你體會了一種全然的內在寧靜、沒有任何思想、沒有任何文字、沒有任何想像、沒有任何的波紋時才會發生。當你了解並且感覺到了一種平靜無波的寧靜,一種無思想的、不移的寧靜時,這種寧靜才會變成你內在的師父。現在,由於這種寂靜,你就會得到引導。

  『因為當弟子準備好的時候師父也準備好了。』當你準備去接受內在的引導時,內在的引導會自然的、自動的來臨。但是弟子必須準備好。

  所謂弟子準備好了是指什麼呢?它是指變得全然的接受、謙虛、無自我、臣服、確實的放手。當你什麼都不說而只是接受的傾聽時,當你不在真理上面加上任何理論時,你就是赤裸的、真空的,並且準備好讓真理以它自己的方式顯露它自己;你不會有意無意的以任何方式把任何東西強加在真理之上;你已經停止強迫了;不論真理要帶你去哪裡,你都準備好被帶走了,那麼,你就是一個弟子了。

  在學生與弟子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學生渴求資訊。弟子並不渴求資訊。他是為了知識、真正的經驗而尋找。他對別人說的話沒有興趣。他對他能夠感覺的東西有興趣。學生會收集資訊;他會訓練他的記憶力。而他越訓練他的記憶力、他就會累積越多的資訊,他就會變得更自我。學生永遠無法謙虛、學者永遠無法謙虛。他的尋找基本上是自我主義的。

  有人累積財富、也有人累積知識。它們並沒有什麼不同。每一種累積都會餵養自我。不論你累積什麼,它的量越大,你就會覺得越自我。所以學生與學者並不是弟子。就層次而言是不同的。弟子不會去累積東西。相反的,他準備去丟掉所有的累積物。如果真理只會在那種空虛之中產生,他會準備好去丟掉所有的累積物、所有的知識。

  蘇格拉底據說在老年的時候說過:「現在我能夠說我什麼都不知道。我是無知的。」他是一個弟子。

  當時有一位預言家宣稱蘇格拉底是雅典城中最有智慧的人。那些聽到這番話的人跑去找蘇格拉底。他們說:「蘇格拉底,你聽說了嗎?預言家說你是雅典城中最有智慧的人。」

  蘇格拉底說:「一定有什麼地方錯了。回去告訴那個預言家蘇格拉底說他什麼都不知道。他是完全無知的。」

  人們又回去找預言家然後告訴他:「你的預言被蘇格拉底本人否認了。他說:『我什麼都不知道。我是無知的。』」

  預言家笑了。他說:「因為這樣我才說他是最有智慧的人。」——因為只有一個完美的智者才能夠說:「我不知道。」

  無知的人總是對知識高談闊論。越無知的人,越會宣稱他們知道。這就是無知的一部分。學生、專家、學者,他們都在對知識高談闊論。他們不是弟子。

  記住,如果你是一個學生,你能夠變成老師卻無法變成師父。只有弟子才能夠變成師父。如果你是學生、學者,你能夠變成一個老師,卻永遠無法變成師父。只有弟子才能夠變成師父。所謂的弟子就是指無自我的臣服。而一旦你臣服了,你最內在的自己就會顯露出來。那就是在等待著你的師父。他等了你好幾世了。

  在任何一刻的臣服當中,師父就會顯露出來。而那個師父不是任何人。它是你最內在的自己,那是你自己的「阿特曼」。所以,真的可以這樣說:當你是完美的弟子時你就變成了師父。你不再是一個弟子了。弟子該做的事已經達成了,你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師父。

  第九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09:5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章 服從內在的戰士

  這些經文是由終極智慧所完成的。它們是深入的,而且有時候是非常複雜的、甚至是矛盾的,但是它們是智慧的終極開花。當一個佛變成佛、或一個基督變成基督的時候,這些經文就會被透露出來。如果你能夠了解它們,甚至那個了解本身都會轉變你。如果你能夠感覺到隱藏在其中的真相,你就會完全變成一個不同的人。所以試著去深入了解它們。

  「站到即將來臨的戰役旁邊,雖然你戰鬥你也不要成為戰士。」

  「……他就是你自己,然而你卻是受限的也是容易犯錯的。而他既是永恆的也是確定的。他是永恆的真理。一旦他進入了你並且變成了戰士的時候,他絕對不會完全放棄你,而到了偉大的平靜發生的那一天他會與你合而為一。」

  「站到即將來臨的戰役旁邊,雖然你戰鬥你也不要成為戰士。」我們持續的與自己戰鬥。這種奮鬥是日夜不停的。整個生命就是一座戰場,但是你什麼地方也到不了。你既沒有完全被打敗,你也不是勝利的。奮鬥會繼續,而生命能量卻不必要的被浪費掉了。你只是浪費自己的存在而已。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你永遠無法勝利呢?為什麼奮鬥永遠無法結束呢?

  你與性戰鬥、你與憤怒戰鬥、你與貪婪戰鬥。你與每一件東西戰鬥,但是你仍然被這些東西掌控。你越與性戰鬥,你越被它所掌控,然後你越覺得你必須再戰鬥。那是一種惡性循環。你越戰鬥,然後性就變得越有吸引力,性就變得更有磁力。你做了許多不要生氣的決定,但是每一次的決定都失敗了。而最後的結果是:在最後你會覺得有罪惡感、有自卑感;在最後你會覺得你什麼事都無法做,你感覺到內心的挫折。

  這種事已經發生在全人類身上了。人類現在是如此的悲哀並不是因為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而是因為許多年來虔誠的戰鬥、許多世紀以來持續不斷的虔誠奮鬥,已經讓人類的頭腦了解到他們什麼事也做不到。人類的頭腦會覺得受到挫折。這種挫折創造出了傷心與沮喪。

  希望已經變成了無望。似乎沒有出路。你可以奮鬥,但是每一件事都是徒勞無功的、浪費時間的;沒有人達成任何事情。會發生這種事不是因為人類的頭腦無法勝利。會發生這種事是因為奮鬥所在的基礎是錯的、整個奮鬥的努力是錯的。為什麼?因為你正在與自己戰鬥。你怎麼能夠贏呢?

  如果我在我的兩隻手之間創造衝突,我可以繼續戰鬥下去,但是不會有勝利與失敗,因為兩隻手都是我的。對於性的急切渴望是屬於我的,而要超越性的急切渴望也是屬於我的;它們是我的兩隻手。我可以繼續戰鬥下去,我可以繼續從一邊換到另外一邊——有時候站到右手那一邊、有時候站到左手那一邊,但是什麼事也不會發生,因為我身在這兩者之中。怎麼能夠有失敗或勝利呢?要失敗或勝利至少需要兩個人,而我只是單獨一人、與自己戰鬥著。這場戰鬥是在跟影子戰鬥,是沒有意義的。

  那麼要怎麼做呢?這句經文給了你這把鑰匙:「站到戰役旁邊,雖然你戰鬥你也不要成為戰士。」站到旁邊。成為觀照者。

  記住「觀照」這個字。這是尋求靈性的關鍵字之一。如果你能夠理解這個字並且實踐它,你就不需要再做別的事情了。這一隻鑰匙就可以打開所有的天堂之門了。這是一隻萬能鑰匙。任何一把鎖都可以被它打開。

  站到一邊的意思是什麼?當性慾出現時,你會認同它。然後,當你經歷過了性行為時,沮喪就進來了,因為你有很多期望卻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你渴望得太多、期望得太多,卻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整件事情只是一場騙局。你覺得被背叛、被欺騙。那麼悔恨就會進入,然後你開始以反對性的觀點來思考。你開始想著如何成為一個禁慾者。你以如何成為一個和尚的觀點來思考;你開始反對性。那麼你就會認同於那個「反」的態度。

  觀照就是指當性慾出現時,站到旁邊然後看著它。不要認同。不要說:「我變成了性。」而是說:「性慾在我身上出現。我現在必須觀察它。」不要贊成它也不要反對它。保持安靜與平靜,只要變成一個觀察者。

  那並不是意味著要去壓抑它,因為這個壓抑不會讓你了解它到底是什麼。不要壓抑它。壓抑就是指你與「反」的態度認同了。記住這一點:如果你壓抑,你就是認同了「反」的態度。不要壓抑,不要認同。讓它發生。不要害怕;只要等待、然後看。

  進入性行為,但是要用一種觀看的眼神,要弄清楚正在發生的事是什麼,並且讓它發生。不要打擾它,不要壓抑它,讓它全然的展現它自己,但是要站在旁邊,好像你正在看著別人一樣。

  行為會達到最高點。跟著它走,但是要一直站在旁邊。要詳細的了解所有正在發生的事情。要警覺,不要失去覺知。那麼,你會開始從最高點掉下來,而「反」的態度將會進入。要再度警覺。不要認同於「反」的態度。看著正在發生的事情:波浪已經到了最高點;現在波浪正在下降。性是上升的波浪。禁慾、對性的「反」的態度,則是下降的波浪。

  要小心,要警覺。不要贊成或反對;不要譴責;不要作任何判斷。不要當一個審判者;只要當一個觀照者。不要說:「這是好的。那是壞的。」不要說任何話。只要警覺然後觀看正在發生的事情。要對事實真誠;不要給予任何的詮釋。那就是所謂的觀照。

  如果你能夠成為一個贊成性與反對性的態度的觀照者,你就會了解一件偉大的事情。那種了解會告訴你贊成性與反對性的態度是同一個波浪的兩極。它們並不是真的彼此相反。它們只是同一波浪的上升與下降而已。它們是一體的,所以沒有什麼好選擇的。如果你選擇了其中一個,你就選擇了另外一個,因為它也是其中一部分,是隱藏的那個部分。如果你選擇了其中一個,你就選擇了另外一個,因為另外一個無法被分隔。它們是一,所以沒有選擇。於是,無選擇這件事就會發生在你的身上。

  那個無選擇就是勝利之路。現在你不選擇了;沒有什麼好選擇的。然後奇蹟就發生了:當你不選擇的時候,兩者就都掉落了。性與禁慾兩者都消失了,而你是第一次不在它們的掌握之中、你是第一次不被相反之物所掌握。

  觀照是開始,觀照也是結束。第一步與最後一步是一體的。觀照是手段也是目標。那麼戰鬥會繼續下去,但是你不是戰士。現在戰鬥已經到了一種不一樣的層面了。那個層面是什麼?

  現在,性與反對性都同時出現在你的眼前。這種相反之物的同時出現就是戰鬥。它們彼此互相戰鬥,而你還是一個觀照者。因為它們是相反的、是反面的一極,它們會完全的摧毀對方然後消失。它們有相同的力量與相同的能量。它們切斷了對方的根,它們互相抵消。

  這就是戰鬥。但是你不是戰士;你只是一個觀照而已。你只是從外面看著:你是一個山上的觀看者。在山谷中的戰鬥會繼續下去,但是現在你只是一個高塔上的觀看者而已。你只是往下看,而且你知道他們正在戰鬥;相反之物正在戰鬥。但是它們會互相抵消,因為它們有相同的力量。

  記住這一點:只有一個深陷於性慾中的人才能夠變成一個禁慾者。太多的性慾能夠被轉變為禁慾。如果你只有普通的性慾你就無法變成禁慾者,因為成為一個禁慾者需要許多能量。而相反的能量總是相等的,所以只有非常深陷於性慾之中的人會變成禁慾者。普通人,有普通的、自然的性慾的人,絕對無法走到那種極端。他們沒有辦法。走到極端的能量是來自於性。相反的能量是相等的。

  你不需要戰鬥;你不需要選擇這一邊或那一邊。那就是失敗的方式。只有站在旁邊,跳出這個圈子,成為一個觀照者。

  那是很困難的,因為頭腦想要選擇;頭腦總是在選擇。頭腦是選擇者,因為沒有選擇,就不會有頭腦;你會掉出頭腦之外。那就是不選擇是如此困難的原因。

  甚至我說的話……。你們之中有許多人選擇照著我所說的話做,但是你會為了一個理由而這樣做。人們來找我,而當我說:「成為一個觀照者。」他們馬上就問:「如果我變成一個觀照者的話性慾就會消失嗎?」那麼他們就無法變成觀照者,因為他們已經選擇了。他們問:「如果我變成一個觀照者性慾就會消失嗎?」如果性慾會消失,他們甚至會準備變成一個觀照者!

  但是他們已經做出了選擇。他們已經決定了性慾是壞的而禁慾是好的。他們問我:「如果我變成觀照者的話,我會變成禁慾者嗎?」他們已經錯過整個要點了。

  我是說:「不要選擇。」而他們已經選擇了。他們想要把觀照當做他們的選擇的工具。但是你無法那樣使用觀照。

  有一個人來找我。他是一個尋道者、一個嚴肅的尋道者。但是他是愚蠢的。有許多愚蠢的尋道者:他們是嚴肅的人。而當我說他們愚蠢我的意思是:他們無法了解他們在做什麼。這個人深受性慾之苦。每個人都因為性慾而受苦。這種痛苦已經如此的深入,以致於你不只受到你自己的性慾之苦;你也因為別人的性慾而受苦。這似乎很瘋狂。你因為自己的性慾而受苦,你也因為別人的性慾、別人做的事情而受苦。

  你自己的性慾能夠創造出足夠的痛苦。為什麼要去管別人呢?但是那種悲慘對你而言似乎是不夠的,所以你一直在收集別人所做的事情:誰在犯錯還有誰在做好事。你是什麼人,竟然要由你來決定?你有什麼權利呢?你是什麼人,你竟然變成了一個警察?

  這個來找我的人就是一個警察。他正因為每個人在做的事而受苦。但是我告訴他:「不要擔心別人。真正的問題一定在你自己身上。你還沒有與你的性慾和平相處,那就是問題之所在。為什麼要因為別人而痛苦呢?為什麼要創造其他的問題呢?只是為了逃避你自己的問題嗎?只是要被佔據嗎?誰指派你當警察呢?為什麼要浪費你的生命?你一定對性深深的著迷;那就是你會去管別人的原因。」

  所以他說:「你碰觸了我真正的傷口。我現在六十五歲了,而我仍然在受苦。隨著我變得越老,我就越痛苦。性慾似乎隨著我的年紀而成長。能量越來越少,性慾卻越來越多。隨著死亡的接近我覺得越來越有性慾。我的整個頭腦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中,都一直著迷於性。」

  我告訴他:「你一直不斷的與性戰鬥。」他是一個偉大的尋道者。他曾經追隨許多聖人、上師。我告訴他:「他們已經摧毀了你。你什麼境界也沒達到過。不論你做什麼都是錯的。現在,不要再與性戰鬥了。」

  這個人變得害怕。他說:「我一直在與性戰鬥。而其中的原因是:甚至在戰鬥中我都充滿著性慾。現在你說:『不要戰鬥!』那麼我將會變得完全瘋狂。」

  我告訴他:「你已經試過了戰鬥。現在試試另一種方式。你什麼境界都沒有達到過。現在,不要戰鬥!」

  他問:「那麼我該做什麼?」

  我說:「變成觀照者。」

  他問我:「那麼性慾就會消失嗎?」

  我告訴他:「如果你以有偏好的觀點——禁慾者、反對性慾——來成為觀照者,你就無法成為一個觀照者。而如果你無法成為一個觀照者的話,性慾是無法消失的。要變成一個觀照者。性慾會消失,但是要記住,禁慾也會隨之消失。」當性慾消失時就不需要禁慾了。它是同樣遊戲的一部份。當疾病消失了,藥品又有什麼用處呢?你會把藥跟著疾病一起丟掉。所以我告訴他:「禁慾也會消失。但是要記住,不要去選擇。」

  他說:「我會試試看。」

  我告訴他三個月後再回來。三個月後,他來對我說:「但是性慾還是沒有消失。」這就是我所謂的愚蠢。「性慾還是沒有消失,而這三個月以來我一直在練習觀照。」

  性慾必須消失的無意識的選擇還在。那麼你就無法變成觀照者。觀照就是沒有選擇、無選擇的覺知。這就是對付所有人類頭腦疾病的最基本關鍵。如果你能夠成為觀照者,相反之物就會彼此戰鬥、殺死對方,然後兩者都會死去、消失。但是如果你選擇了其中一件事,你就無法成為觀照者。

  「尋找戰士並且讓他在你裡面戰鬥。」

  「……尋找他,否則在戰鬥的狂熱與匆忙之中你也許會忽略他;而除非你先了解他否則他不會了解你。如果你的哭喊遇上了他的耳朵,那麼他會在你裡面戰鬥並且填滿你內在陰暗的空虛。」

  「尋找戰士並且讓他在你裡面戰鬥。」不要變成戰士;沒有這種需要。戰士是以下的現象:對你的意識同時展示相反之物。

  通常只有相反之物的其中之一會出現。當性慾出現時你並沒有在想禁慾。當禁慾出現時你並沒有在想性。一個出現另一個就會隱藏。這就是悲慘。

  要同時把另外一個帶出來,然後這就會變成你的戰士。把它們都同時帶出來。當你充滿憤怒時,要馬上把後悔帶出來。你總是在後悔,但是卻是事情過了以後。當你生氣時,你是憤怒的。當憤怒完成了破壞之後,後悔會出現、然後你開始發誓你不會再生氣了。但是憤怒與後悔從來不會碰面。讓相反之物碰面。它們會彼此抵消。

  如果你繼續從一極移到另外一極,你就永遠無法勝利。你已經以這種方式浪費了許多世,你可以無止盡的浪費下去。但是這就是秘密之所在:把相反之物同時帶出來;讓它們同時在你面前出現。不要追隨其中一個。如果你追隨其中一個,另一個也在等著你。當你厭煩了、受夠了其中一個,另一個就會捉住你。

  如果相反之物無法碰面,他們就無法互相抵消。你不需要做任何事。這就是奇蹟之所在,這就是內在的化學。把相反之物放在一起,然後只是看著它們就好。它們會戰鬥;讓它們去戰鬥。你不需要涉入其中;只要站在旁邊。它們會一起消失。一旦它們一起出現了,它們就不會堅持下去;兩者都會消失。

  所以馬哈維亞不是一個禁慾者。性慾與禁慾兩者都消失了。他只是一個天真的人;他只是像個小孩一樣。一個佛並沒有變得不生氣;憤怒與不生氣都消失了。他是天真的;兩者都不在了。克里希那既不是在家人也不是出家人;他既不屬於這個世界也不屬於另一個棄俗的反世界。兩者都消失了;他是天真的。

  完美、完整的意識,是存在於天真之中的。當我使用「天真」這個字我是指相反之物的不在。相反之物的不在就是純潔。如果你選擇了其中之一,你就是不純潔的。另一個被隱藏在無意識之中;兩者都還在。

  如果其中一個還在那麼兩者都會在。另一個無法被分離出去;它只能被隱藏。如果其中一個不在了,另一個也無法存在。兩者都會消失;相反之物的整個戰場都會消失。那麼你就是天真的。那種天真就是自由、那種天真就是神性、那種天真就是涅槃。

  「接受他的戰鬥命令並且服從他。」

  「服從他,並不是把他當成將軍、而是好像他就是你自己一樣,而他講的話就是你的秘密慾望發出的聲音;因為他就是你自己,然而他永遠比你自己更有智慧、更強壯。」

  找出觀照者然後服從他。先找到觀照者然後服從他,因為找到觀照者就是找到一個人自己最內在的核心。

  我們活在兩種層面、兩種水平中。一種是外圍:行動的世界。另一種是內在的本質、不行動的世界:存在、無為的世界。我們所做的所有東西都是在外圍,而我們所是的東西都是在中心。要做事情我們就必須持續的從中心走向外圍。當你在做事情的時候,你就是在外圍。不論你在做什麼,你都是在外圍。當你是無為的、不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你就是在中心。觀照就是不行動。靜心就是不行動。

  我們在這裡做著靜心。有三十分鐘的時間你在外圍做著事情:呼吸、發洩、「護」的咒語。你在做著事情;你在外圍。當我突然間說:「停止!」我的意思是:現在要不行動、無為。當你突然停下來時,你就從外圍被丟進了本質、最內在的中心,因為當你不做任何事的時候外圍就不需要你了。你只有在你做著事情的時候才會在外圍。現在你被丟回了中心。那個中心就是你的觀照。

  一旦你了解了這個中心、一旦你認出了這個中心、一旦你感覺到了這個中心,就遵守命令。你會被指揮;你找到了你的師父。現在不論中心對你說什麼你都要遵守,然後不要聽外圍的話。外圍是由別人培養而來的,而你的中心是未被碰觸的、如處女般純潔的;它來自於神性。

  外圍來自於社會。那就是為什麼我說門徒是超越社會的。不是反對社會,而是超越社會。現在他追隨他自己最內在的中心;他不會追隨任何人。所有來自別人的命令現在都沒有意義了。

  你找到了你自己的內在本質,現在那個本質能夠指揮你。那個本質永遠比你自己更強壯、更有智慧。在外圍的「你」是弱者;在中心的「你」有無窮的潛力。在外圍的「你」只是一件世俗的東西;在中心的「你」就是神本身。

  但是首先要找到觀照者。耶穌說:「要先去尋找神的王國。然後其他的東西都會隨之而來。」不要去管其他的東西。先找到神之王國的最內在核心。然後你就不需要擔心任何事情;其他的東西都會隨之而來。

  只要跟隨著內在的聲音。但是要怎麼做呢?你不知道內在的聲音是什麼,你不知道什麼是內在。社會已經使你深深的感到困惑。它一直說社會自己的聲音就是你內在的聲音。它已經把許多聲音放置在你裡面,只是為了要從裡面控制你。

  那是社會的需要。社會以兩種方式控制你。一個是外界的安排:街上的警察、法院、法官、法律、政府。這是外界的安排,但是那還不夠。你可以欺騙法律、你可以操控法院。而當然警察也只不過是另一個人類。所以那種安排是不夠的。

  對印度教徒而言是好事的東西不見得對耆那教徒是好事。不論你說什麼東西是真的,與它矛盾的東西在某處也會是真的;那不是絕對的。現在我們察覺到了人類良心的複雜性,我們了解到你的良心只是社會的產物。有那麼多的社會共同存在著,以致於內在的警察已經變得微弱了。人類社會現在比較沒有那麼有道德了,因為內在的警察幾乎快要死亡了。你知道它說的話並沒有什麼意義:不要去管它。只要觀察外界的法律……然後試著找到一種繞過它的方式。

  我要說的是內在警察的聲音並不是你的聲音。找出觀照者。只有那樣你才會找到內在的聲音。

  內在的聲音會指揮你。它的指揮會與社會所說的話完全不同。但是你將會首次變成虔誠的,而不只是有道德而已。你會在更深刻的感覺上成為有道德的人。道德不會是一種責任,它不會是某種加諸於你身上的東西。它不會是一種負擔;它會是自動自發的。你會成為善良的、自然的善良之人。你不會變成一個小偷,不是因為社會說:「不要成為小偷。」,而是你無法成為小偷。你不會殺人,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你是如此的熱愛生命,以致於暴力變得不可能會出現。那不是一種道德規範;那是一種內在的指揮。

  你肯定生命、你尊崇生命。一種深刻的尊敬會出現在你身上,而透過那種尊敬每件東西都會隨之而來。那就是耶穌說:「要先去尋找神的王國。然後其他的東西都會隨之而來。」的原因。找出內在的聲音,然後每件東西都會隨之而來。

  第十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章 生命之歌

  「傾聽生命之歌。」

  『先在你自己的心中尋找它並且傾聽它。一開始你也許會說它到底在不在;當我尋找時我只發現不諧調而已。看得深入一點。如果你還是很失望,暫停一下然後再看得更深入一點。在每個人的心中有一首自然的旋律、一個隱密的泉源。它也許被隱藏、而且是隱匿的與寂靜的,但是它是存在的。』

  「傾聽生命之歌。」生命是一種旋律;因為有許多原因,所以存在是音樂性的。

  存在是和諧的;它不是混亂的。它不是一種混沌狀態;它是一種宇宙、統一體。它是如此的複雜、如此巨大,但是它仍然是統一的。而生命是會脈動的,從最低的原子到最高的星星都是如此。波長不同、頻率不同,但是整體是一體的、和諧的脈動著。普羅提那斯稱之為「天體的音樂」。整個存在是一種音樂。

  以另一種感覺來說存在也是音樂。瑜珈、密宗以及所有一直在做著人類意識內在旅程奧秘工作的學校都說生命是由聲音組成的;存在是由聲音組成的。

  科學是不同的,但是並沒有非常不同。科學說基本粒子是電而不是聲音。但是科學也說聲音是電的一種模式、一種電的表現方式,也就是聲音是由電的粒子所組成的。

  瑜珈說存在的基本元素、基本單元是聲音,而電是聲音的一種模式。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有透過聲音可以創造出火的神話。如果火(電)只是聲音的組合,那麼火就可以被創造出來。

  科學的態度與瑜珈的態度之間的差別是值得去了解的。為什麼科學說聲音只不過是電,而瑜珈說電只不過是聲音呢?因為科學由物質接近存在,而瑜珈由生命接近存在。

  你越深入你自己,你越會發現一個由聲音與寂靜構成的新世界。當你到了你本質的最內在核心時,你會發現無聲之聲。那就是印度教稱為「那德」的東西:阿那哈那德、那個沒有被創造的聲音,那就是你的生命本身。它不是由任何東西創造出來的,它不是被製造出來的。它就在那裡。它是宇宙性的。

  嗡(Aum)是那個聲音的符號。如果你深入內在,當最終的核心被達到時你就會聽到嗡的聲音。那不是你製造出來的。它就在那裡震動著。它是生命的基本元素。

  這句經文說:「傾聽生命之歌」。但是除非你已經在你自己的心中聽過了它,否則你是無法傾聽的。不論你能夠看到什麼你都必須先在你自己的心中看到,否則你是無法看到它、聽到它的。基本的經驗一定是內在的。只有那樣外在才能夠被經驗到。

  不論你在外在的世界中了解什麼,那都只是一種反射或投射而已。如果你充滿了愛,整個生命看起來都會是充滿愛的。如果你和你的愛人坐在一起,整個存在都是沒有問題的。沒有什麼不對勁,沒有悲慘。因為你被一種深沉的音樂所充滿,所以整個存在也被一種深沉的音樂所充滿。在你裡面沒有不和諧;你的心感覺到深沉的和諧。你和你的愛人或朋友深深的合而為一,以致於這個一也向四處擴散了。

  如果你正處於苦惱——痛苦、傷心、沮喪之中,整個存在似乎也是沮喪的。那是你在沮喪而不是存在在沮喪。存在仍然保持不變,但是你頭腦的氣候改變了。在一種氣候中存在看起來是沮喪的。在另一種氣候中存在似乎是歡慶的。那並非如此;存在一直都是一樣的。但是你一直在改變,你的頭腦一直在投射。存在像一面鏡子一樣。你在鏡子中被照出來。

  如果你認為你詮釋的都是事實而不只是投射而已,你就會陷入更深的幻象中。但是如果你能夠了解那不是事實而是頭腦的虛構之物,那麼你就能夠改變。那要由你來決定,而不是由存在來決定。你可以經歷一場轉變、一場內在的革命可以發生,因為現在是由你來決定。

  如果你是一場混沌、世界也可以是一場混沌。如果你是一個宇宙、世界也可以是一個宇宙。如果你在內在是死的、世界也可以是死的;如果你的內在是活生生的、世界也可以是非常活生生的。那依你而定。你就是世界。只有你才是真正的存在。別的東西都只是一面鏡子。

  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一位非常有權力的皇帝,創造了一座宮殿、一座鏡子宮殿。在宮殿的所有地方都是鏡子。這個皇帝是一個非常英俊的人,他陶醉於自己的美已經到了他從不被任何人吸引的地步。他是一個有自戀情結的人。他只愛他自己,他認為別人都是醜陋的。到了最後,他不讓別人進入他的宮殿。他一個人住在那裡,看著他自己照映在宮殿每一處的臉。在那裡到處都是鏡子,有許許多多他自己臉孔的倒影。

  但是漸漸的他厭倦了。他開始不喜歡他自己。他整天都在看他自己。他生病了;他變得傷心與沮喪。他變得很沒精神,以致於他幾乎到了死亡邊緣。他只是受夠了他自己而已。

  然後他突然想起來:「這個宮殿是我自己創造的。我不需要在這裡。沒有人強迫我一定要在這裡。」

  所以他用一張椅子打破了鑲滿鏡子的牆壁。幾年來他第一次看見了天空。那是一個月圓之夜,月光照了進來。那是一個新鮮的、活生生的世界。他與這個世界接觸了。

  他跳出了他的地獄、跳出了監獄。現在他不是死氣沈沈的、沒有精神的,他離開了死亡邊緣。他開始跳舞、慶祝。他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臉。而據說他從此以後就沒有再看過鏡子了。

  這就是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事情。那不是一個關於某個不知名皇帝的故事。那是關於你的故事。你活在一間鏡子屋之中。當你看著妻子的臉時,你看到的不是她真正的臉。那是一種投射。在你妻子臉上反映出來的是你自己的臉。當你看著一朵花,你正在看的並不是這朵花。你正在看的是投射到真正花朵上的心理上的花朵。

  在每個地方,你都帶著你自己的鏡子、你自己的想像。於是你當然就會疲倦,你受夠了這整件事,然後你說:「生命是悲慘的。」你說:「生命似乎是沒有意義的。」你說:「自殺似乎還比較好。生命似乎是沒有目標的。我哪裡也去不了,我一直在繞著圈子轉。它不會帶我到任何地方。每一天都是一樣的,都是同樣的重覆。」

  但是那並不是因為存在的關係;那是因為你的關係。把那些鏡子都丟掉、打碎。走出你的宮殿、走出你的囚禁,然後不要透過頭腦、情緒來看世界。用赤裸裸的眼睛來看世界,用赤裸裸的耳朵來傾聽。不要讓任何心理狀態介入你與世界之間。

  這就是我所謂的靜心:看著世界而不要有頭腦。那麼每件事都是新奇的、新鮮的。每件事都永遠是活生生的;每件事都是充滿神性的。但是要到達這種地步你必須深深的去接觸、穿透你自己的心;因為生命的汁液就在那裡等著你。你也許會稱它為「長生不老之藥」。它正在等著你。

  這句經文說:

  「傾聽生命之歌。」

  『先在你自己的心中尋找它並且傾聽它。一開始你也許會說它到底在不在;當我尋找時我只發現不諧調。看得深入一點。如果你還是很失望,暫停一下然後再看得更深入一點。在每個人的心中有一首自然的旋律、一個隱密的泉源。它也許被隱藏、而且是隱匿的與寂靜的,但是它是存在的。』

  當一個人第一次試著進入內在,他會遭遇到許多噪音:那是群眾、想法、瘋狂;除了寧靜以外每一種東西都會出現。但是不要氣餒。要對你在內在遭遇的這些噪音漠不關心。

  當我說:「要漠不關心。」我的意思是不要對它做任何事;只要漠不關心就好。不要說:「這是不好的。」不要說:「我要怎樣才能夠停止它?」不要試著停止它;你沒有辦法。讓它流動——就像雲在天空中飄浮,而你正在看著它們。或者像路上的交通一樣,而你正在看著。只要站在一邊然後看著交通的流動,或者站在河岸看著河流的流動。不要做任何事;只要站在那裡。漠不關心、沒有興趣,不要以任何方式涉入其中。

  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就是所謂的觀照。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漸漸的你就會穿透得更深。不要氣餒,因為在最後,一種深沉的音樂性源頭、和諧、韻律性的存在會在裡面等著你。穿過了這些群眾之後你就會到達那裡。

  『在你的自然本性中你會找到信、望、愛。選擇邪惡的人會拒絕看他自己的內在、會捂住耳朵不去聽他的心的旋律、會弄瞎眼睛不去看他的靈魂之光。他會這樣做是因為他發現活在慾望之中比較容易。但是在所有的生命底下藏著無法被檢查出來的強烈暗流;實際上是有很大的水流存在著。找出它們……。』

  『在你的自然本性中你會找到信、望、愛。』就是這三件事情。如果你能夠接觸你內在的音樂,這三件事情就會自動的在你裡面開花:信、望、愛。但是這些字眼有非常不同的意義。它們並不是指我們賦予它們的普通的意義。

  當我們說「信」我們是指信仰。信仰並不是「信」。信仰是被強迫的東西。懷疑被隱藏著,但是你把自己包裝在信仰之中然後把懷疑往內推進去。

  例如,你說:「我相信神。」你是什麼意思?真的沒有懷疑嗎?懷疑存在。信仰無法消除懷疑;信仰只能隱藏懷疑。事實上你是因為懷疑才會相信。你害怕懷疑。如果你不相信、如果你懷疑,你就會覺得不方便。信仰給予你方便、舒適、安慰、慰藉。你覺得很自在。但是信仰只是一種心理上的、智力上的表象。在它的後面,懷疑總是潛伏著。

  在每一種信仰之中你會找到隱藏的懷疑。如果你說:「我強烈的相信。」那就表示在其後有強烈的懷疑。那些說:「我絕對相信」的人在他們的心中有絕對的懷疑。什麼是信仰的需要?這種需要是因為懷疑存在,而你覺得它很不方便。

  那就是為什麼有神論者是那麼的多、而無神論者是那麼的少的原因。但是事實上,這個世界充滿了無神論者,而要找到一個有神論者是非常困難的;那是不可能的。整件事情都是假的。人們說他們相信神,因為不信神似乎是很困難的、不方便的。就社交上、形式上來說是不好的。

  並不是他們相信。他們懷疑,他們知道他們懷疑,但是他們欺騙自己。他們的生命仍然沒有被他們的信仰所碰觸;他們的宗教仍然是一種星期天的宗教。他們的生命一點也沒有被碰觸到。在星期天他們到教堂去,並且把祈禱當成社交儀式、良好的禮儀。然後,出了教堂,他們又變成同樣的人。他們有六天是不虔誠的;有一天是虔誠的。有可能那樣嗎?你可能六天保持醜陋然後一天變成美麗的嗎?你可能當六天的壞人然後當一天的好人嗎?你可能六天保持邪惡然後一天是神聖的嗎?有可能那樣嗎?

  那是不可能的。第七天一定是虛假的一天;其他六天才是真的。第七天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把戲。

  信仰是虛假的。那是有幫助的、有用的,卻也是不真實的。「信」是完全不同的。信仰是指隱藏的懷疑;「信」是指懷疑消失了。這就是兩者的不同之處。

  「信」是指懷疑消失了。信仰是指懷疑存在而你創造了一種反對它的信仰。你懷疑神是否存在,但是你說:「我相信。」因為你的妻子生病了,如果你不相信,但是誰知道呢?神或許是存在的。或者你有失去工作的危險。誰知道呢?神也許會幫助你。如果你不信神,那麼他就不幫你了。那是一種利用;對你而言它有某種用途。但是,懷疑還是存在。

  「信」是指懷疑消失了。那是懷疑的不在。但是懷疑只有在你得到了某種內在的了解時才能夠消失;當沒有人給你信仰時,了解才會在你身上出現。當你已經了解了,「信」就會出現。

  還有「望」。這種「望」不是慾望。這種「望」不是指未來的希望。它與未來無關。這種「望」只是指一種對每件事情充滿希望的態度。那是關於每一件事。是一種樂觀的看法、一種充滿希望的態度。去看事情好的那一面。不論發生什麼事你都是充滿希望的,你不會沮喪。

  沮喪只會在你看錯誤的那一面時發生。每件事情都有兩面:錯的一面與對的一面。你可以看錯的那一面,然後你就會沮喪;或者你可以看對的那一面,然後你就會快樂。所以,那要看情況而定。

  沒有「望」的人總是看著錯的東西。他試著去發現的第一件事就是錯的東西。如果我告訴他:「這個人的笛子演奏得很美。」他會先看著他然後說:「不,我無法相信他能夠演奏笛子,因為他是一個賊。」那有什麼關連?一個人可以既是一個賊也是一個好的吹笛者。但是他會否定這種可能性。他會說:「不,他不可能。他是一個賊、一個眾人皆知的賊。他怎麼能夠當一個好的吹笛者呢?」

  這就是沒有「望」的頭腦。如果一個頭腦充滿了「望」,如果我說:「這個人是個賊。」他會說:「但是他怎麼能夠是一個賊呢?他是一個很好的吹笛者。」

  你是怎麼看事情的呢?是用「望」還是沒有「望」來看的呢?通常,除非你接觸了內在的音樂,否則你不會用一種「望」態度來看世界。那麼每件事情都是錯的,而不論你做了什麼事也都是錯的。而從每一個地方,你都會得到悲慘。你會變成一個悲慘專家。任何事都會幫你變成悲慘的。

  當你接觸了內在的寧靜、內在的音樂,你就會變成有希望的;你會變成「望」。你會看到事情本來的樣子。你總是會觸摸到事情最內在的核心,你會觸摸到它的心。那麼,就不會有沮喪了。

  還有「愛」。以通常的情況而言,愛是一種關係。但是當你接觸了最內在的本質時,愛就變成了你的狀態,而不是一種關係。它不在你與別人之間。現在是你已經變成了愛。那不是一種關係。即使你是單獨一人、坐在樹下,你也會愛。孤單一人、沒有人在,你也還是會愛。

  那就像一朵孤單的花兒生長在不為人知的小路上。沒有人會經過那裡,但是花兒會繼續散播它的香氣。那是它的狀態。不是國王經過它才會發出香氣。不是乞丐經過它就不發出香氣。如果一個乞丐經過,花兒會發出香氣。如果一個國王經過,它也會發出香氣。如果沒有人經過,那麼這朵花也會繼續散播它的香氣。香氣就是花朵存在的狀態。那不是一種關係。

  我們的愛是一種關係。當愛是一種關係時,它就會創造出悲慘。當愛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時,它就創造出喜樂。一個佛也是在愛當中,但是他不是試著去愛你。只是因為他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愛會散播。愛變成了一種香氣,而且會傳播到地球遙遠的角落。

  這三種品質會進化:信、望、愛。如果這三者都存在,你就不需要做別的事了。這三者會帶著你進入生命與存在的終極高峰。

  『……你知道它的確是在你的內在。到那裡去找它,一旦你聽到了它,你就會在你的周圍更準備好要去認出它。』

  如果你能夠感覺你內在的音樂、內在的真理、內在的信望愛,你就會開始在你的周圍認出它。整個宇宙會為你而改變,因為你已經改變了。不論你在內在感覺到什麼,現在你都會在周圍感覺到那些東西。

  這個世界還是一樣;但是當你改變了,每件事情就改變了。對你來說,你的宇宙會變得不同。如果你根植於神性中,整個存在也是根植於神性中的。如果你根植於邪惡中,整個宇宙就是地獄。那依你而定。它就是你、放大之後的你。

  第十一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二章 和諧的課程

  「把你聽到的旋律儲存於記憶之中。」

  「……當你還只是人類時你的耳朵只聽得到偉大聲音的片斷而已。但是如果你傾聽它,要忠實的記住,好讓你聽到的聲音不被遺漏,並且努力的去從那個聲音中學習你四周的神秘的意義。因為當個體擁有了聲音時,在其中個體就存在了。」

  「把你聽到的旋律儲存於記憶之中。」有一些片刻,那是稀有的、獨一無二的片刻,但是仍然有一些片刻你是更接近存在的旋律的。情況也許不同,但是旋律是一樣的。一個小孩追逐蝴蝶、在花園摘花、只是放鬆的躺在草地上,他在存在中感覺到一種和諧、一種旋律。在那一刻,放鬆的躺在草地上、或者是追逐蝴蝶、或者是收集花朵,或者什麼事也不做:只是在岸邊玩著小石頭;在那一刻,小孩全然的與整體合而為一。沒有後悔、沒有否定。小孩接受存在本來的樣子,而他也被存在所接受。

  當你接受了存在,存在也接受了你。當你拒絕時,存在也拒絕了你。存在是你的回音。不論你做什麼它都跟著你做。

  小孩子是接受的。小孩子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這一刻、現在這一刻,就足夠了。小孩子存在於此時此地。然後他會感覺到一種和諧;他感覺到了一種旋律。

  那就是為什麼到了後來當你變老時,你就會一直回想著童年;你一直說童年是天堂。為什麼?因為有許多片刻在你全然接受的時候發生了。而小孩子是全然接受的。小孩子開始拒絕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小孩子了。童年不見了、天堂不見了。

  去回想你童年的某些片刻,那時候你覺得生命是喜樂的、只是存在就是狂喜的。只是存在、只是呼吸,就足夠了。你不需要任何使你變得喜樂的東西。不論你是怎樣的人都足以讓你變得喜樂了。

  收集這些片刻。回想它們、重新再去活它們。有時候要忘掉你的年齡。閉上你的眼睛然後往回走,再次變成一個小孩子。不要只是回想,而是要重新再活一次。再次變成一個小孩子。在你的回憶中,要像小孩子一樣的跑、唱歌、玩耍。只要再次重新播放你的童年,你就會得到一種新的光明、新的覺醒。一種新的生命能量會流過你身上。

  當你變成青年時,你愛上了某人。狂喜又再次出現。你又覺得非常好。沒有什麼不對勁。生命是很好的;每件事都像它該有的樣子一樣。有一個片刻又再度出現。要收集、滋養那種片刻。要一次又一次的進入它們。

  然後當你老了,你坐在寺院裡靜心、或者在清真寺祈禱、或者在教堂中。然後再次真寺祈禱、或者在教堂中。然後再次。

  收集這些片刻,因為它們會使你更有能力、更敏感,你才能聽到天體的更偉大的音樂。它們只是片斷,但是你已經在它們之中聽到了某種超越你的東西。不論情況如何,如果有一種快樂降臨在你身上,要珍惜那種片刻,並且在你的心裡為它空出一片空間。收集這些你偶爾聽到的喜樂音樂的記憶;它會是有益的。

  你無法突然間聽到全部的音樂。你只能在片斷當中聽到它,因為頭腦是那麼小的一個東西。頭腦的口徑非常狹小,而天空是非常大的。你只能看到片斷。但是,要收集那些片斷。在其中創造一種合一,在它們當中感覺合一,你會變得更有能力、更敏感、更活生生,然後才能接受得更多。你會變得更有接受性。

  但是,看看人類的頭腦。它收集悲慘、它收集痛苦、它收集傷痛。它從不收集快樂的片刻。它繼續在悲慘之上收集悲慘。於是生命變成了地獄。那是你收集的東西;那是你看事情的方式。

  你一直說快樂只是短暫的。但是沒有人說痛苦是短暫的、沒有人說苦惱是短暫的。你一直在感覺苦惱是永久的、痛苦是永久的,而快樂只是短暫的。這是錯誤的。兩者都是相似而且相等的。兩者都是短暫的。

  而到最後,相反的說法才是真實的。痛苦會是短暫的,而喜樂會是永恆的。但是現在,對這個頭腦來說,每件事都是短暫的。痛苦來了又去,喜樂也是來了又去。但是你一直在收集痛苦,所以它看起來似乎是永久的;而你從不收集、珍惜與滋養快樂與快樂的片刻,所以它們看起來會是短暫的。

  這是你的選擇。要改變這種選擇,因為如果你收集了太多的痛苦,你就會再收集更多的痛苦。痛苦會增加;你正在幫助痛苦增加。然後你會被痛苦圍繞,到了看不到喜樂的地步。那麼你就會變成一個全然負面的人。

  要做完全相反的事。只有那樣才會對你的靜心有幫助。當痛苦發生的時候,不要收集它。讓它發生,但是不要滋養它。為什麼要一直去談它呢?每個人都在談他自己的痛苦。為什麼要那麼強調痛苦呢?為什麼要對它那麼注意呢?記住一個法則:你注意得太多的事情會成長。注意是幫助成長的元素。如果你注意某件事,它就會長得更大。

  現在,生物學家說如果一個小孩被愛的話他就會長得更大,因為透過愛小孩就得到更多的注意。甚至如果園丁對一棵植物付出更多的關注,它也會長得更大。如果它被疏忽了、如果其他的東西都給了——適當的土壤、肥料、雨水、陽光;除了有意識的關注以外每一件東西都給了,它還是要花上更長的時間才會長大。現在這是科學上的事實:人們發現那是正確的。如果你愛植物、你對它付出關注,如果你對它講話、如果你有時候對它說:「我愛你。」它就會長得更快。關注就是一種維他命。

  在存在之中最有生命力的東西就是關注。如果沒人愛你,你就會開始枯萎。如果沒有人注意你,死亡就會接近。你想要死掉。如果有人注意你,你就會再次變成活生生的。關注就是生命、熱情的生命力。

  如果沒人愛你,你會自殺,因為你沒有能力愛自己。如果你有能力愛自己、如果你有能力關注你自己,你就不需要別人的關注了。一個佛可以單獨活在地球上。你沒有辦法。如果你單獨一人,你馬上會去自殺。你會說:「有什麼用呢?我為什麼要活下去?誰會來愛我呢?我要愛誰呢?」

  在內在、在心理上,也適用同樣的法則。如果你對痛苦付出許多的關注,你就會幫助它成長。如果你對快樂付出許多的關注,你就會幫助它成長。不要變成你自己的敵人。如果你沉浸於痛苦中,那是因為你一直在對錯誤的事情付出關注。要轉移你的注意力。即使你只有一次喜樂的片刻的記憶那也就夠了。注意它,然後它就會成長。種子會成長,然後它會變成一棵大樹。??你可以在它的樹蔭底下休息、你可以在它的樹蔭底下跳舞。你可以在它底下放鬆。

  這句經文說:「把你聽到的旋律儲存於記憶之中。」不論你是在何時、何地聽到生命的旋律。快樂就是指旋律。痛苦就是指一種混亂的經驗、沌渾的經驗。痛苦就是指一群不相干的經驗:它是噪音、它沒有音樂在其中。快樂就是指音樂。不是噪音,而是內在的和諧;不是混亂而是內在的一致。

  「把你聽到的旋律儲存於記憶之中」,那麼它就會成長,然後有一天你會有能力傾聽全部的宇宙性的音樂。那麼你就不需要老師了。那麼你就不需要去向任何人學習了。那麼你就會直接與神性接觸而不需要中間人了。

  老師就是中間人。你無法聽,而他能夠聽。你無法看,而他能夠看。你無法感覺,而他能夠感覺。在你自己有能力聽、看、融合之前你才需要他。然後老師就沒有用了。那麼你就是立即的、直接的與宇宙的力量接觸。現在你就在河流中了。

  而一旦你有能力停留在喜樂與旋律當中,一旦你進入了河流,神就可以直接的對你講話。

  我想起一個關於蘇菲神秘家巴亞吉德的故事,他在一個村落住了好幾年。有一天村人對巴亞吉德說:「我們看了你至少有五年了。你總是在祈禱還有對神說話。現在我們發現你不講話、不祈禱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改變?你變成了無神論者嗎?你已經失去了對神性的信仰嗎?你現在都不講話、不祈禱了。」

  巴亞吉德笑了,然後他說:「以前,我一直在講話與祈禱。現在神開始對我講話,所以我必須靜下來聽。整個過程改變了。現在我不需要講話了。現在,他會對我講話。」

  這一刻會來臨。但是這種時刻只會在你的心充滿了旋律、並且神性的寂靜來到你身上時才會出現。不再有噪音。不論你看什麼地方你都會感覺到音樂;不論你看什麼地方你都會感覺到一致;不論你看什麼地方你都會感覺到一樣東西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現在你察覺到了海洋。對你而言波浪已經消失了。沒有波浪;只有海洋存在。於是,神性就會直接對你講話。

  那不是一種隱喻。存在會直接對你講話;那不是一種隱喻、那不是一種詩意的表達。那種事會發生!但是你必須準備好。而那個準備就是指一顆充滿音樂、充滿寧靜的心。

  「從它當中學習和諧的課程。」

  「……生命本身會講話,它從來不是沉默的。而它發出的聲音並不是如同耳聾的你所認為的是一種哭喊:它是一首歌。從它當中你學到了你是和諧的一部份;從它當中你學到了你要去服從和諧的法則。」

  就現在的你而言,生命看起來像是一種哭喊。它並非如此。它看起來像是一種哭喊是因為你被打擾了。生命是一首歌,但是要聽到這首歌你自己必須變成一首歌,因為只有相似的東西才能夠彼此了解。

  你是一個哭喊。那就是生命之歌看起來像是一種哭喊、尖叫的原因。那是因為你。你摧毀了它、你打擾了它、你扭曲了它。當它來到的時候它是一首歌,但是當它撞到你的時候它變成了哭喊,因為你就是哭喊。你是有病的、生病的。你是片斷;你不是全部。這首歌已經在你的內在被摧毀了。你自己要成為一首歌,然後生命的整體看起來才會像是一首歌。那麼就不會有負面的性質。當你是正面的,生命的整體也會變成正面的。

  這就是我所謂的有神論者。有神論不是指信仰神、有神論不是指信仰一種神學理論。有神論是指一種對存在的全然的是、對存在說是。但是你什麼時候才能夠說是呢?你只能在聽到了這首歌之後才說是。你怎麼能夠對哭喊說是呢?你怎麼能夠對瘋狂的噪音說是呢?你怎麼能夠對四周的不清醒、死亡、悲慘說是呢?你怎麼能夠對它說是呢?但是那是因為你,因為你的眼睛。你的眼睛是一種扭曲的因素。那是因為你的心。你的心充滿了痛苦與悲慘,所以它無法找到別的東西。那是你自己的回音。

  這句經文說:

  「從它當中學習和諧的課程。」

  不論那些美麗的、狂喜的、快樂的時刻是什麼,你都必須去收集它們、珍惜它們、與它們共存、活出它們。你會變得對快樂更敏感。快樂會更加被你吸引、愛會更加的發生在你身上、靜心會更容易發生在你身上。生命會變成一種恩惠;存在會變成一種慶祝。但是,你必須去創造一種快樂的心。

  然後,在這些喜樂的片斷經驗中,要找出共同點。小孩子摘著花朵、年輕男人愛著女孩、老人坐在樹下靜心著。他們都說那是喜樂的,其中一定有某件共通的事情。在外圍、在外側,沒有一件事情是共通的。小孩子摘著花朵、年輕男人愛著女孩、老人唸著一段咒語。在這些事情之間似乎沒有共通點。但是如果他們都說:「這是喜樂的!」那麼一定有某種共通點。要找出那種共通的要素。要找出一直存在的那件事,而沒有了那件事他們就無法說這些時刻是喜樂的時刻。

  老人也許會否認有任何共通的時刻。他也許會說:「這個年輕人是愚蠢的。女孩是一種無意義的東西。它只有骨頭與肉塊還有各種的髒東西。這個年輕人是愚蠢的。他在浪費他的時間。」

  或者年輕人會說:「摘花的小孩活在幻想之中。那不是真的。當他變得更了解時他會把這些花丟掉。這種事是愚蠢的。收集花朵是無用的;他在浪費時間。他是無知的。」

  但是在他們之中一定仍然有某種共通的東西。如果老人說年輕人是愚蠢的(或年輕人說小孩子是愚蠢的)那只表示對這個老人來說生命尚未變成一體的。那只表示這個老人仍然對他自己的童年感到憤怒。他無法把童年吸收到他生命之流當中。他的年輕時期還沒有變成他生命的一部份。這個老人是破碎的、分割的。

  如果這個老人真的沒有被分割、如果他一直在所有的經驗中尋找共通的要素,那就是智慧。如果這個老人了解在所有的這些經驗中什麼是最精要的,他就會發現當他與所愛的女孩坐在一起時發生的事,與現在他的靜心當中發生的事是一樣的。當他小時候在花園摘著花、或在沙灘上玩著小石頭,那也都是同樣的事情。

  這個共通的元素是什麼?關注、深深的關注。全神貫注。小孩子全神貫注於他的石頭、玩著石頭。整個存在都被忘掉了。小孩子忘了他自己。在那一刻沒有東西存在、沒有頭腦存在。小孩是全神貫注的。因為那種全神貫注、那種自我的全然毀滅,喜樂就會出現。那變成了一種靜心。

  年輕人全神貫注於他的愛人。整個存在都被拋棄,好像別的東西都不存在了。只有愛人存在。甚至連那種東西都消失了:愛人的人與被愛的人都消失了。只有愛存在。永恆的一刻會存在,那一刻就是永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現在就是全部。那是一種靜心。愛是一種靜心。然後喜樂就會出現。

  現在,老人坐在樹下唸著咒文、或是坐在寺廟裡面聽著鈴聲,而他覺得很快樂、很狂喜。發生了什麼事?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狀況、不同的年紀、不同的經驗中發生著。同樣的事情正在發生著。世界消失了。老人不見了、寺廟消失了。現在這一刻變成了全部。他就在此時此地。鈴聲繼續在響著。鈴聲不會在未來響:它們會在現在響。沒有過去的記憶進入,也沒有未來的慾望。這個老人就在此時此地。

  當你在此時此地的時候,喜樂就出現了。就像小孩子玩著石頭、年輕人與他的愛人在一起遊玩、或是老人唸著咒語與靜心。如果你在這三種經驗中都能夠感覺到和諧,你就找到了生命的終極法則。你就變得有智慧。智慧會出現在你身上。

  第十二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三章  穿越人心

  「熱切的尊敬你四周的所有生命。」

  「……要尊敬你四周持續改變而且移動中的生命,因為它是由人心所形成的;而當你學著去了解它們的構造與意義時,你就會逐漸的有能力去閱讀生命的更廣大的世界。」

  「尊崇生命、尊敬生命。」

  一般來說,所謂的宗教人士是否定生命的。他們是反對生命的。看看他們的臉、他們的眼睛。他們譴責每一件事。這種負面的態度已經在全世界創造了一種對生命的否定。宗教看起來像是死亡的盟友而不是生命的朋友。它看起來是反對生命的,因為它一直在告訴你:「離開生命。超越它。要去找超越這個生命的另一個生命。」

  神似乎反對你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好像生命是一種懲罰。「你在這裡是因為你有罪。如果你的生命中沒有罪你就不會在這裡。」但是這整個態度是有病的、病態的。事實上,神性與生命並不是兩回事。它們反而是同一個現象的延伸。

  此地的生命與彼岸的生命、這個生命與超越的生命並不是兩回事。此地的這一個生命的是朝向超越的一階。如果你否定這一個生命你也不會達到另一個;你無法超越。要超越這一個生命,是不需要否定的。

  要超越需要生命的深刻洞見。要如何創造生命的深刻洞見呢?除非你尊崇生命要不然是不可能的。要尊崇生命,不論你在哪裡找到它,要幫助它成長。要有創造性的面對生命;不要成為毀滅性的。

  但是我們在許多方面都是有毀滅性的。看看你的四周。每一件與生命有深刻連結的東西都是被譴責的。性被譴責了、愛被譴責了,因為它們是生命的源頭。

  一個宗教人士一定是僧侶、禁慾者。為什麼?為什麼尋求神性的人應該要成為禁慾者呢?這種需要是什麼?為什麼有那麼多反對性、愛、生命的宣傳呢?因為性似乎是生命的源頭;它似乎是推動世界的原始能量。那些反對世界的人註定會反對性。「把性從你的生命中完全切除!」那就是他們所教導的。但是如果你切除性,你就切除了所有的生命。如果你反對性,你就無法尊崇生命。你已經反對了生命本身。

  這些經文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們說尊崇生命的所有形式,因為你越尊崇生命你就會越深入。神事實上並不是超越,而是在這個生命裡面。神就是中心、是中心本身,而生命只是外圍。深入生命然後你就會達到中心、達到生命本身。

  神不是創造者;他就是創造力本身。基督教與回教的「神是創造者」的觀念創造了許多混亂。這些態度有一點孩子氣。如果你對小孩這樣講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你對了解的人這樣講是無意義的。

  基督教與回教中的教義中出現了神在過去的某處創造了世界的觀念。他在六天之內創造了世界,然後在第七天他就休息了。從此之後,他就沒有做過任何事。這個世界就自己開始運轉了。

  這種觀念創造了一種分割的態度:也就是神與世界是兩件不同的事情。那不是真的。神並沒有創造世界,然後把世界從自己身上分離出去。那不像是畫家畫圖。畫家是一回事;圖畫是另一回事。印度教的觀念更深入。它說神不像是畫家,而是像舞者:舞蹈者濕婆。

  神像舞者,因為舞蹈與舞者並不是兩回事。你無法分離它們。畫家可以與他的畫分離,但是舞者無法與他的舞分離。舞者與舞是合一的。

  神不是創造者,不是分離的實體。神是創造力本身、生命本身。所以如果你反對生命,你就是反對神。據說葛吉夫曾說過一段非常矛盾卻又非常真實的話。他說所謂的宗教都是反對神的,因為它們都是反對生命的。但是真正的宗教一直都是贊成生命的,它從來不會反對生命。

  如果你更深入舞蹈當中,你就會接觸到舞者。舞蹈只是形式。如果你更深入舞蹈當中,你就會接觸到舞者的心。而如果你深入生命,你就會接觸到生命初始的原則:神。

  神就是創造力。或者,如果你允許我說,我要說神就是存在本身。神就是生命。耶穌曾說:「神就是愛。」那就是他被送上十字架的原因,因為他稱神為「愛」。愛是被譴責的,它是罪惡,而他稱神為「愛」。他一定看起來非常叛逆,他似乎太喜愛地球上的生命。老式的猶太教頭腦、老式的宗教頭腦,是無法容忍這一點的。這是瀆神的!耶穌以神的觀點來談論神?神是超越生命與愛的!你必須離開每一件東西:生命、愛、每一件東西。只有那樣你才能夠找到神。而耶穌這個人,他把神帶到了地球上,並且以愛的觀點來談論神。

  事實上,神就是生命、神就是愛。神就是這個世界。不要創造區分、不要創造二元主義。只有那樣你才能夠尊崇生命。不論你在何時何地看到生命——種子的發芽、樹木的開花、星星的運行、河流的流動、小孩的笑聲——要記住神就在你身邊。當小孩在笑的時候,要觀察他的笑聲。進入它。你已經進入了廟堂之中。當河流流動時,要充滿愛心的看。與它的流動合而為一;要感覺到深深的尊崇。

  印度教徒把所有的河流都稱為女神;他們把所有的山丘都稱為神。他們使得整個地球變得神聖。那是人類意識中曾經出現的最美的一件事。印度教徒把恆河稱為母親。這就是對生命的尊崇。他們稱山丘為神。這就是對生命的尊崇。他們崇拜樹木。那些在智力上變得世故的人會認為他們是愚蠢的、迷信的人們,但是他們並不是。樹木不是一件物品。當他們崇拜一棵樹或一條河流時,他們是在崇拜生命。

  樹木比任何寺廟、教堂更鮮活;河流比任何清真寺更鮮活。你的寺廟中的石頭偶像是死的;一棵樹是更活生生的。你也許是迷信的,但是崇拜樹木的人並不是迷信的。他也許沒有察覺他做所的事,但是對生命所有的形式的尊崇是存在的,那是一種深刻的尊敬。

  還有慶祝。當你覺得生命在成長的時候,要慶祝它、愛它、歡迎它,然後一種很大的轉變就會發生在你身上。如果生命的所有形式都受到尊崇,你會變得更鮮活。你變得更接受生命,然後生命開始充分的流入了你;它會在你體內泛濫。那就是所謂的喜樂:生命的泛濫。

  但是你對死亡比較有興趣,而對生命沒興趣。你對毀滅、恨更有興趣;比起愛與生命來說,你對戰爭更有興趣。那會讓你變得死氣沉沉。在你真正死去之前,你已經死了。當死亡這件事真正發生在你身上之前,你已經死了。不論你尊崇什麼你就會變成什麼。如果你尊崇生命,你就會變成生命而且更有生命力。如果你尊崇死亡,你就會變成死亡而且更死寂。

  記住這一點:「要尊敬你四周持續改變而且移動中的生命,因為它是由人心所形成的;而當你學著去了解它們的構造與意義時,你就會逐漸的有能力去閱讀生命的更廣大的世界。」

  「學著去聰明的去觀察人的心。」

  「……研究人的心,你也許會了解那個你居住的世界、以及那個你就是其中一份子的世界。」

  我們從來不直接看任何人的心。那是危險的、不安全的,因為那樣的話你也許會涉入其中;你也許必須做一些事。所以我們從來不碰觸任何人。我們只是保持疏離、遙遠、遠離。

  我們不碰觸任何人。當我這樣說的時候,我不單是指肉體上的碰觸。我也指心理上的碰觸。我們不在肉體上碰觸別人。我們害怕碰觸別人,也害怕別人碰觸我們。我們在心理上也活在殼中:我們是封閉的、密封的。

  那是有很多理由的。如果你穿透某人的心,你就必須做一些事。你會充滿愛、你會充滿更高尚的、更優良的價值觀。那麼你就無法保持你卑鄙的樣子、你就無法保持你不仁慈的樣子、你就無法保持你自我中心的樣子。如果你觀察別人的心,你就必須溶化。那個觀察別人的心的舉動就會變成你自我的溶化。

  所以,沒有人會去看別人。我們甚至不會去觀察朋友的心。我們把他們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從來不會觀察妻子和丈夫的心、愛人的心。我們創造了一種想像,然後靠那種想像生活。我們從來不直接的與對方談話,因為如果你直接的講話你就會覺得不安全;你會變得脆弱。記住這一點,如果你穿透了別人的心,你的心同時也會變得脆弱。否則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我深入的看著你,我也會對你變得敞開。你也能夠深入的看著我。

  但是那會讓人覺得危險。我不想要任何人深入的看著我,因為在表面上我是一個不同的人,我是一個虛假的人。在內心深處,我是另一個人。在表面上我繼續微笑,我非常仁慈、非常有愛心,而在內心深處卻有許多憎恨、許多醜陋存在著。所以我不想要任何人穿透我。

  但是如果我穿透你,那個想穿透的努力本身同時也會讓我對你敞開。我們都很害怕。我們不想要讓任何人侵入、並且看我們的內在。觀察別人的心以及被別人觀察都是危險的。我們變成密封的、死寂的。我們繼續把囚禁帶在身上。

  那麼你怎麼能夠了解生命呢?如果連一個人的心對你而言都如此的陌生,而你不曾觀察過它,你又怎麼能夠深入更大的神性之心、存在的中心當中呢?學著去看。從觀察別人的心當中你就能夠學到深入去看的方法。那是這個人的深度。這個人的深度就是他的心。

  我們透過頭腦談話。頭腦並不在深處。頭腦在表面、外圍。我們只用文字來談話、討論、溝通。我們甚至從來沒有保持過幾分鐘的沉默。甚至那些戀愛中的人們都會一直講話,因為如果你沉默,你的心就能夠被穿透。所以我們一直在講話。

  丈夫回到家裡。他開始講話。他談論一些無意義的、不相干的事情。市場上發生了什麼事、商店裡發生了什麼事、電視新聞裡有什麼事、收音機裡有什麼事。他一直在講話。而妻子也一直在講話:其他的妻子在他們家裡談什麼,以及諸如此類的話。他們一直在講話,直到他們上床睡覺為止。為什麼要講那麼多話?有什麼目的?他們真的是對相互溝通那麼有興趣嗎?不!他們害怕溝通。如果他們安靜下來,那麼他們的心會開始溝通,所以他們繼續講話。講話創造出一種障礙。他們在頭腦上會合,好讓他們不會有心對心的會合。心對心的會合只有在寂靜之中才有可能發生。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然後我們說我們活在悲慘當中。還可能發生別的事情嗎?你的命運會是悲慘的。但是那並不是你註定的命運。那是你自己創造的悲慘;是你創造了它。你封閉,你就會在悲慘之中。敞開、脆弱,你就能夠變成喜樂的。這種敞開要透過觀察人心來學習。

  這句經文說:

  「學著去聰明的去觀察人的心。」

  『……聰明是不偏不倚的:沒有人是你的敵人、也沒有人是你的朋友。它們都像是你的老師一樣。你的敵人變成了一種你必須解開的神秘問題,即使要花上許多年:因為人必須被了解。你的朋友變成了你自己的一部分、變成了你自己的一種延伸、變成了一種難解的謎。』

  這句經文說:「學著去聰明的去觀察……。」這個「聰明的」是指:成為不偏不倚的。如果你是偏心的,你就無法接觸到心。所有的偏心都使你專注於頭腦;只有不偏不倚的意識才會到達心。

  心是不偏不倚的;頭腦總是偏心的。頭腦總是傾向於黨派、派系,贊成這個然後反對那個。心既不贊成也不反對。心只是一種敞開、一種接受、一種歡迎。心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頭腦有敵人和朋友。這個「聰明的」就是指不偏不倚。只有那樣你才是聰明的。

  如果你是偏心的,你就不是聰明的。你也許看起來是世故的、有教養的、邏輯的,但是你沒有智慧、你不是真的很聰明。沒有偏見、沒有偏心、沒有贊成和反對的感覺就是聰明的性質,因為只有那樣你才能夠看到整體。

  例如,如果我說你是我的朋友,我就不可能進入你的心中。或者如果我說你是我的敵人,那麼我也不可能接觸你的心。當我說你是我的朋友、或我的敵人時,我已經把你視為理所當然。我覺得我認識你。我了解到我已經了解了你。否則,怎麼可能會有友誼呢?當我說你是我的朋友,我就顯示出我喜歡你;我正在說我喜歡你。而當我說我喜歡你的時候,我就已經變成偏心的。那麼我就無法接觸你的心。我的喜歡會變成一種障礙。

  當我說我喜歡你,我事實上是把我自己的想法加在你身上。我的喜歡、我說你很好,是因為你這個人怎麼樣是依據我的喜歡而來的。現在我進入了你、我把我自己的想法加在你身上。因為我的喜歡,我無法接觸你的心、我無法以你本來的樣子認識你。

  當我說你是我的敵人時,我是在說我不喜歡你、我討厭你。這個討厭變成了一種障礙。當我說我喜歡你時,我會試著去找出那些我喜歡的東西。當我說我討厭你時,我會試著去找出那些我討厭的東西。然後我就只是試著去證明我的觀點,而不是試著去認識你本來的樣子。喜歡=友誼、討厭=敵意,這就是我的解釋、我的幻想。你的赤裸裸的真相、你的赤裸裸的真實,已經被遺忘了。

  聰明就是指你既不是我的朋友也不是我的敵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不會把我的想法加在你的身上。現在我會試著去了解你本來的樣子。不是根據我的喜歡或討厭,而是根據你本來的樣子。每個人都是一種神秘、每個人都是一個謎。如果你試著去解開其中一個人的神秘、如果你有能力去解開其中一道謎題,你會變得有能力解開更多的謎題,因為甚至只有一個人,他也要透過心來被了解。你知道了這種藝術:如何穿透人心的藝術。

  而同樣的技巧、同樣的方法,也會幫助你穿透神性之心。神性之心是廣大的、無限的,但是人的心是神性之心的一個瞥見。人類的心是神性之心的一種活生生的片斷。所以不要對你周圍的人類死氣沉沉。學著去愛人類、尊崇人類。然後,「學著去聰明的去觀察人的心。」

  這種學習會使你更成熟;這種學習會使你對更高的學習、也就是神性更敏感。神性之心只能夠被那些有能力了解人心是什麼的人所穿透。

  第十三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四章 放鬆個性的束縛

  「要最熱切的尊敬你自己的心。」

  「因為透過你自己的心,會出現一種光,它能夠照亮生命並且讓你的眼睛看清生命。」

  『……只有一件東西是更加難以了解的:那就是你自己的心。直到個性的束縛被放鬆了,你才能夠開始看到自己的深奧的神秘。直到你站在一旁它才會讓你了解它。那麼,直到那時候,你才能夠掌握並且引導它。那麼,直到那時候,你才能夠使用它所有的力量,並且把它奉獻於值得服務的地方。』

  最基本的一件事情就是你無法了解你自己的本性、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本質,其原因是你的個性,以及圍繞在你四周的虛假實體。我們活在個性之中。個性是虛假的。它們只是給別人看的面具、外表而已。但是它已經變得太深入,以致於你完全忘記了你原來的臉孔。你把假的臉孔給別人看,漸漸的你認同了那裡臉孔,然後你開始認為這些就是你的臉孔。那麼你的本來面目、你的真正臉孔仍然是被隱藏的。

  不論你做什麼、不論你如何行動、不論你說什麼,要記住它是來自你的心還是來自你的個性。要弄清楚其中的區別。它會成為你的內在尋找的一大助力。

  當你對某人說:「我愛你。」這些話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哪裡呢?它們的來源是什麼呢?這些話是來自你的心嗎?你的心真的充滿了愛嗎?或者它們只是來自你的個性、你虛假的臉孔呢?你只是把它們當成禮貌、儀式、禮節,或者你把它們當成得到東西的手段呢?

  你也許慾求某人的身體、你也許想要與別人發生性關係,但是你說:「我愛你。」這種說法只是一種欺騙。你還不如說:「我想要與你發生性關係,但是其中並沒有愛。你的身體對我有吸引力、磁力,但是並沒有愛。愛也許會成長,但是現在並沒有愛。我只對你的身體有興趣。」

  但是如果有人說他只對你的身體有興趣,你將不會愛上這個人。你會逃跑!你會說:「你在說什麼東西啊?」虛假的臉孔必須存在。只有那樣才能夠得到身體。

  所以你一直在培養你的個性。當你的內心覺得受傷、傷心時,甚至那時候你也一直在微笑。仔細想想你的微笑只是一種粉飾的微笑、只是在嘴唇上、只是嘴唇的延伸,還是來自內心深處並且擴散到嘴唇上。它的來源是在深處,或者是沒有來源、而只是一種粉飾的微笑呢?當你微笑時,要觀察它,然後你會了解什麼時候的微笑是假的、什麼時候的微笑是真的。

  當某人傷心、悲慘,或者他失去了朋友、愛人、丈夫、妻子的時候,你去找他。你的臉看起來是傷心而且哀傷的。要記住,要在內心深處仔細的想一想,是否這個傷心是真的,還是你只是在展示、而在內心深處你只是覺得無聊、你在盤算著如何離開、你想著其他事情,你對這個人以及也的悲慘、痛苦一點也沒有興趣。要一直去想這件事,然後你就會了解你內心的兩種層面。虛假的那一個就是個性。

  「個性(personality)」這個字是意味深長的。它來自於Persona這個希臘字。Persona的意思是「面具」。在希臘戲劇中演員使用面具、虛假的臉孔。那些虛假的臉孔被稱為Persona。而從那件事當中就出現了「個性」這個字。那是很美的。那表示你正在用一張虛假的臉孔演戲。它並不是你。你隱藏在虛假的臉孔後面,因為你無法露出你真正的臉孔。

  我不是說你需要在每個地方一直露出你真正的臉孔。沒有這種必要。在某些地方,是需要面具的。但是要弄清楚這是面具;這並不是你。在內心,你必須知道什麼時候你是在演戲、以及什麼時候你是真實的。你必須不被你的演戲所欺騙!你必須不與你的演戲認同!我知道那種臉孔是有需要的。否則很難在社會上活下去,那是非常困難的。這些臉孔在某方面是很好的。它們讓事情變得便利,它們像潤滑劑一樣。而在一個有這麼多人的社會當中,你不需要在每個地方露出你真實的一面。

  某人在早上遇見你。你覺得受到打擾。你想著:「為什麼我一大早就要看到這個人?他的臉把我這一整天都破壞掉了。」但是,在外在你還是微笑著說:「早安。真高興見到你。」在內心裡,你一點也不高興!

  但是就禮貌來說這是沒有問題的。對這個人說:「我覺得非常不高興。你破壞了我的早晨。你的臉很危險。我怕我這一整天會因為看到你的臉而毀了。」是不太好的。這樣不太好。也沒有必要。你沒有必要的打擾著別人。沒有這種必要。

  但是你必須知道什麼是面具而什麼又是真的。你必須察覺你內心在進行的是什麼事情。你要了解在內在什麼是你的真實存在,而在表面上什麼東西只是便於社會使用而已。如果你能夠在你與你的個性之間分得很清楚,那麼個性就變成像衣服一樣。你就能夠在任何時刻丟棄它並且變成赤裸的。

  如果你無法丟棄它,那就表示你太執著於它,以致於區分與分離不存在了;間隙不存在了。你需要一個間隙,好讓你至少在房間、在浴室中,你能夠把你的個性放在一旁並且變成真實的人。至少在靜心當中,你能夠把個性丟掉並且變成真實的人。在那些地方,是不需要個性的。

  靜心是非社會性的。它與任何人都無關;它只和你自己有關。所以不需要面具;你能夠變成真誠的。但是你無法真誠,因為你不知道其中的區別。甚至在靜心當中,我仍然感覺到你正在做著許多虛假的事情。

  佛洛伊德察覺到了,當他一開始做心理分析時他還沒有察覺到,但是漸漸的他察覺到病人會說一些不真實的事情來讓他開心,讓他可以對他的理論感到確定;因為當佛洛伊德高興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高興。只是在經過了二十年的心理分析之後他才察覺到他們所說的事情並不是真實的。

  例如,佛洛伊德說性是各種心理上混亂的根源。病人會來找他然後告訴佛洛伊德他們的混亂。然後他們會顯露出性是他們混亂的根源。佛洛伊德認為他的理論被許許多多的案例所確認。只是到後來他察覺到其中有許多人只是為了要讓他高興、讓他可以確認他的理論而欺騙了他。

  有時候我也會感覺到相同的事情。當我說:「瘋狂吧!」然後你就瘋狂了,我知道你的瘋狂只是為了讓我高興而已。但是沒有這種必要。我已經很快樂!沒有必要。不要做任何不真實的事情。那不會對任何人有幫助。要真誠、真實,至少在你的靜心當中要如此,因為在那裡只與你自己有關。

  提利區(Tillich)曾說過宗教是對於個體的關心,是對一個人自己全然個人化的關心。它與別人無關。宗教是個體性的,所以你不需要在靜心的時候想著別人,甚至不要想著我。成為真實的。丟掉所有的面具。任何真誠的事情都會幫助你往內走,任何不真實的事情都會幫助你往外走。

  那就是山卡拉稱這個世界為幻象的原因。你離自己越遠,你就更加的進入幻象之中;你越往內走,你就更加的進入真實之中。你的個性是通往幻象之門,通往一種不真實的夢想世界之門。要完全的拋棄那種門、那種橋樑。至少在靜心當中要如此。

  我不是說你要進入社會又要變得真誠。你會進退兩難。如果你這樣做覺得很快樂你也可以這樣做,但是我並沒有那樣說;你不要責怪我。社會將會給你帶來麻煩。它不想要你真正的臉孔,它想要你不真實的臉孔。

  而對社會來說那是沒問題的。當你出門時使用不真實的臉,但是當你走入內在時,要把那張臉完全丟掉。不要認同它,不要把它帶到內在。有一天會來到,那時候你會強壯到甚至在社會中你都想帶著真實的臉孔的地步,但是那視你的情況而定。首先要向內看,然後,至少暫時的把你的個性放在一邊。

  「因為透過你自己的心,會出現一種光,它能夠照亮生命並且讓你的眼睛看清生命。」

  『……只有一件東西是更加難以了解的:那就是你自己的心。直到個性的束縛被放鬆了,你才能夠開始看到自己的深奧的神秘。』

  個性就像障礙一樣,而你的心發出的光無法照到你身上。拋棄個性,即使只是片刻的、暫時的,然後光會照到你身上,你會進入一個不同的世界:心的世界。

  『直到你站在一旁它才會讓你了解它。』

  你必須把自己:你的個性、你的自我放到一邊去。

  『直到你站在一旁它才會讓你了解它。那麼,直到那時候,你才能夠掌握並且引導它。那麼,直到那時候,你才能夠使用它所有的力量,並且把它奉獻於值得服務的地方。』

  而在你自己與你最內在的心有深刻的接觸之前,你無法做任何好的、有價值的事情。你無法服務任何人。不論你做什麼,就算帶著善意,也會創造出邪惡,因為做者是無知的。你做什麼事並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

  如果你是無知的、活在黑暗中的,如果心發出的光還沒有穿透你、充滿你,你也許有善意、好意,但是不論你做什麼都會導致邪惡,因為善是無法由黑暗之心產生的。所以不要試著去服務任何人,除非你已經找到了內在之光。那時候,你的整個生命都會變成一種服務。那麼就不需要製造任何的責任,那麼你就不會把服務別人當成責任。那麼服務就會自動自發由你身上流露出來。

  而當服務變成自動自發的、沒有責任的觀念在其中,當服務變成了愛,你除了服務以外什麼事都無法做;當沒有讓別人快樂的問題存在的時候;當實際上是相反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是如此的快樂,以致於你的快樂氾濫而流向了別人,只有到那時候你做的事才會變成好事。

  如果你充滿了光與快樂,甚至沒有任何善意的時候,也會有好事發生。但是如果沒有內在的光,太多的善意也許會對別人造成危害。沒有任何內在光明而致力於服務別人的人會創造出許多的災害。整個社會都因為這些有害的人們而受苦,他們一直在服務別人、卻對他們自己內在的光沒有任何的了解。記住這一點:首要的事情是你的自我了解。服務別人是次要的。也不要以為透過服務別人你就能夠了解你自己。透過了解你自己你能夠服務別人,反過來卻不行。

  『直到你得到了某種對自己的確定以前,要幫助別人是不可能的。當你學到了前二十一條規則,然後用你發展的力量與不受束縛的感官進入了學習的殿堂時,你才會發現你的內在有一個泉源,而話語會從其中出現。』

  『……這些筆記是為了那些能夠讀得到我用內在與外在感官寫下的東西的人而寫的。』

  記住這一點。直到你對你自己得到了某種確定之前,要幫助別人是不可能的。要抗拒這種幫助別人的誘惑。除非你對你自己得到了某種確定,要不然那是邪惡的。不要試著去成為上師,不要試著去成為助人者,因為你會打擾別人;你會創造出更多的問題。要好好的記住除非你得到了內在之光,否則你是無法幫助、引導任何人的。當內在之光存在時,幫助、引導都會由你身上流露出來。

  要抗拒這種誘惑。這是個很大的誘惑,因為自我會覺得非常滿足。某人來請教你。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你沒有察覺到你不知道,然後你給予別人勸告,這種誘惑是存在的。如果有人問你神是否存在,你還不夠堅強、你無法說:「我不知道。」你會說一些話。你不是說:「是的,神存在。我是一個相信者。」就是說:「不,神不存在。我是一個懷疑者。」但是在這兩者當中你都會給予勸告。在這兩者當中你確認了某種你並不知道的事情。

  記住這一點,對靈性尋求者來說這是非常基本的、重要的一點:只確認你真正知道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那最好還是說:「我不知道。」

  有人曾經問愛因斯坦:「科學與哲學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

  他的回答是最有智慧的。他說:「如果你問科學家一百個問題,有九十九個他會說:『我不知道。』只有一個他會說:『我知道。但是這個答案也只是相對知識。明天它會改變。它不是絕對的。」

  「如果你問哲學家一個問題,他會給你一百個答案。而且他絕對確定事情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說了別的答案,那個人會被詛咒下地獄。『他錯了!』」

  那就是哲學哪裡也到不了的原因。一大堆到不了任何地方的答案。有那麼多的答案,卻一個問題也回答不了。哲學家失去了一件基本的東西:他們不夠堅強,他們無法說:「我不知道。」

  科學家比較堅強。他們能夠說:「我不知道。」甚至當他說:「我知道。」時他也會說:「直到現在為止這是對的。但是我無法說任何關於明天的事情。事情也許會改變,人們也許會知道許多新的事實,然後真理就必須被重新調整了。」

  我要告訴你們瑜珈也是一種科學;它不是一種哲學。靜心是一種科學:它不是一種哲學。記住這一點,除非你有確定的知識、確定的經驗,否則不要引導任何人。而且甚至到了那時候,也要告訴別人:「這是我的經驗。對你而言也許不是如此。那是我達到它的方式。你的方式也許不同;也許對你而言那不是真的。所以不要盲目的接受我的勸告。你可以去實驗它。它是一種開放的實驗。」

  那麼你就能夠對人有幫助。否則,你會創造出打擾。不要被誘惑。除非你真的知道否則不要給予勸告。不要引導。先成為一個弟子;不要試著成為師父。師父的性質會出現。當你的弟子性質變得完整與全然時,師父就會在你裡面出現。但是在那一刻來臨之前不要做這種事。等它來。它會發生。

  第十四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11:5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五章 路被找到了

  「得到了內在感官的用途、征服了外在感官的慾望、征服了個體靈魂的慾望、並且得到了知識,哦、弟子們,現在要準備進入真實中的道路。路被找到了:把你自己準備好,然後踏上它。」

  「得到了內在感官的用途……。」我們知道關於外在感官的事情,但是每一種感官都有雙重層面。例如眼睛。眼睛可以往外看。這只是它的其中一個作用層面。眼睛也可以向內看。那是它的另一種層面。你也可以聽內在發生的事情。那是另一種功能、另一種層面。

  每一種感官都有兩扇門。一個是對外在世界敞開;另一個則是對內在世界敞開。每一種感官都有外在與內在,但是我們只把我們的感官用在其中一個方向。我們已經變得固定;我們忘記了這些感官也可以被用於向內探尋之上。

  「得到了內在感官的用途……。」得到了感官隱藏的層面,許多事情就變得有可能了。一個新世界在你面前展開。內在就像外在一樣的寬廣、內在就像外在一樣的廣大。你剛好站在中間:你正站在內在宇宙與外在宇宙之間。

  外在是寬廣的。人們說外在是無限的、是無始無終的;它是沒有邊界的。內在也是一樣。沒有邊界,內在的空間也是無限的。外在正在被科學方法探尋著。內在可以透過瑜珈方法而尋找。

  科學已經有了許多發展,而且已經了解了許多外在世界的事情。但是內在已經被遺忘了;它不再被人們想起。就外在世界、外在經驗而言我們現在是富有的,對內在來說我們卻是完全貧窮的。但是如果在獲得外在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自己,得到了外在世界又有什麼用呢?如果失去了自己,又得到了什麼呢?即使你得到了整個世界,你也是什麼都得不到。如果你失去自己那麼生命的意義本身——真、善、美、以及每一件事都失去了。人可以累積物品、累積權力,卻花上了失去自己的代價。那麼,整個重點都被錯過了。

  科學試著去放大外在的感官。現在,經由機器裝置,我們能夠看到遙遠的太空。視覺已經被科學方法放大了。現在我們能夠聽到遠方的事情。科技已經放大了我們的聽覺。

  同樣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我們內在的感官。透過靜心、瑜珈、密宗等內在科技,你的內在感官被放大了。而一旦它被放大了,你就可以看到許多東西。

  除非你看到這些東西,否則它們看起來會像是神話、迷信。我們聽到、讀到許多關於佛陀、耶穌、克里希那無法令人相信的事情。穆罕默德、查拉圖斯特拉、摩西看起來都像是神話人物,因為我們無法經驗到他們所說的話。我們失去了與他們的接觸。摩西說他在西納山聽到了神的聲音。你怎麼能夠相信這種事呢?我們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事情。

  如果你到原始部落,然後告訴他們在收音機裡我們會聽到從遠方傳來的聲音,他們將無法相信這種事。或者,如果你說在電視上我們看到從遠方傳來的畫面,他們也不會相信,因為他們沒有這種經驗。

  就內在來說,我們也以同樣的方式變成了原始人。摩西說他聽到神的聲音。耶穌與他在天堂的天父談話。他們看起來像神經病。他們一定是瘋了。有許多關於耶穌的心理學研究,那些研究顯示耶穌一定是瘋了。「他是什麼意思,與神談話?神在哪裡?你怎麼能夠與神談話呢?而神又怎麼能夠與你談話呢?耶穌一定瘋了。他一定是產生幻覺,而且他相信他的幻覺。他是神經病。」他看起來像神經病,因為就內在世界來說我們已經變成了原始人。

  如果你內在的感官是有穿透性的、如果你的內在感官是活生生的、如果你已經知道如何使用內在感官,你也能夠把你自己轉到神性的頻道。你可以聽、你可以傾聽、你可以看、你可以觸摸那些神秘。它們一直都在。摩西不是神經病,是我們變成了原始人。耶穌不是瘋子,是我們喪失了與內在的接觸。

  「得到了內在感官的用途、征服了外在感官的慾望……。」因為如果外在感官的慾望仍然活躍,你就無法往內走。慾望就是指向外的路;慾望就是帶你往外走的路。如果你的頭腦仍然在慾求著,你就無法往內走。

  那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在強調無慾的原因。那不是一種道德的觀念。無慾是一種非常科學的觀念。如果你想要往內走,你的頭腦必須失去所有往外走的慾望。否則你怎麼能夠往內走呢?那是簡單的算術。如果你想要往左邊走,你就必須離開往右邊走的慾望。否則你一隻腳會往右;另一隻腳會往左。你會發瘋。你無法同時往兩個方向走。慾望會帶你往外走。無慾則會帶你往內。

  「征服了外在感官的慾望、征服了個體靈魂的慾望……。」如果你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你總是以你自我的觀點來思考;你總是以你個體性、自私的觀點來思考。那麼你就無法看到存在更深奧的真理了。你還沒有資格看到它;你不值得看到它。而且它也是危險的。試著去了解它。

  例如,科學現在了解了一些物質的非常基本的秘密。科學已經強迫物質透露一些關於原子能的秘密。那已經變成毀滅性的東西了。人還沒有資格、還不值得知道如此偉大的秘密。科學強迫物質透露了這些秘密。科學是有侵略性的。

  愛因斯坦據說曾經說過:「如果我再出生一次,我不要當一個科學家。我反而想當一個水管工人。我的所做所為都是有毀滅性的。不論我發現什麼,我的一生都已經浪費掉了。我也許似乎是該為全人類的毀滅負責的人之一。」

  在他最後的歲月他受著很深的痛苦。一個秘密被揭露了,但是人類還沒準備好,還不值得去看那個秘密。人類仍然是孩子氣的、愚蠢的。像原子能那麼大的一種力量,是無法被交到人類手上的。

  而現在,政客們已經得到了這個秘密。政客一定是愚蠢的,他們不可能不愚蠢,因為任何一個有政治野心的人都是自我主義者。想要掌握權力的慾望就是自我的慾望,而自我是最愚蠢的事情。它可以強迫你做任何事;它是瘋狂的。政治野心是一種對自我的著迷。

  科學家已經揭開了一些秘密,而政客卻掌握了那些秘密。然後他們摧毀了廣島與長崎。而現在他們已經準備好要摧毀整個地球。在任何時刻,整個地球都能夠被毀滅。我們擁有比摧毀地球七次更多的毀滅性力量。我們能夠摧毀七個像我們這樣的地球;這算不了什麼。我們正在發展更多毀滅性的武力。為了什麼?為什麼有那麼多追求死亡與毀滅的渴望呢?愛因斯坦說科學家強迫大自然洩露那些人類還不值得獲得的秘密是愚蠢的。但是你能夠做得到,因為物質是能夠被強迫的。

  你無法往內做這種事。意識無法被強迫。除非你準備好,否則你是無法得知內在秘密的。除非事情對你與別人都是有益的,否則你是無法得知它的。所以這句經文:「征服了個體靈魂的慾望」——野心、自我、權力慾、將自己視為宇宙中心——除非你征服了這些事情,不然意識最內在的秘密是無法透露給你知道的。

  「……征服了個體靈魂的慾望、並且得到了知識,哦、弟子們,現在要準備進入真實中的道路。」到現在為止我們在對付的都是關於意識的工作:你自己的意識、主觀的意識。到現在為止的所有經文都是要去啟動、使用、改變、轉變、變化主觀意識的。當一個人在他的主觀世界中變得全然覺知,他就能夠進入真實世界。

  記住這一點:如果你向內移動,你就進入了主觀世界;如果你向外移動,你就進入了客觀世界;如果你超越這兩者,你就進入真實世界。客觀並不是真實;客觀只是真實的一部份。主觀也不是真實。它也是真實的一部份。當主觀與客觀兩者都被超越了,你就進入了真實世界。

  如果你把你的感官用在外在旅程中,你會接觸到客觀事物。如果你把你的感官用在內在旅程中,你會接觸主觀事物、那個知道的人。透過外在、客觀事物找到的是:被知道的東西。透過內在、主觀事物找到的是:那個知道的人、自己。但是兩者都只是部份。真實世界是由這兩者構成的。

  在真實世界中,這兩者是合一的。我們稱它為梵天:終極的真實。你無法透過客觀或主觀進入終極的真實。你必須失去這兩者。那就是要了解靈魂你必須使用內在感官、而要了解物質你必須使用外在感官的原因;但是要了解梵天你不必使用任何感官,既不需要外在感官也不需要內在感官。如果你想要進入終極的真實,感官必須完全被拋棄,不管是外在還是內在。沒有這些感官,一個人才會進入真實世界。

  那就是山卡拉無法承認科學了解真實世界的原因。他說科學只知道客觀世界。他也無法承認那些說沒有梵天的人了解真實世界,因為他們只知道主觀的自己而已。只有那些超越了兩者、主客觀的二元性的人,才了解終極真理。

  「哦、弟子們,現在要準備進入真實中的道路。路被找到了:把你自己準備好,然後踏上它。」

  「向地、水、風詢問它們為你保留的秘密。」

  如果你準備失去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區別,你就能夠直接問:「向地、水、風詢問它們為你保留的秘密。」你能夠直接問那些元素。如果你準備失去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區別、如果你準備失去所有的思想、如果你準備失去你的頭腦、如果你準備成為空洞與空虛的,你就能夠向這些元素詢問它們為你保留的秘密。

  而它們又保留了什麼秘密呢?佛陀在這個世界出現了。他被地、風、水、天空、空間等每一件東西記錄下來。佛的出現是一種非常偉大的現象,以致於宇宙會把佛出現的方式記錄下來。克里希那在地球上跳舞。他被記錄下來了。這種現象本身是地球無法遺忘、天空無法遺忘的高峰。它們記錄下來了。這些重要的事情會被這些元素記錄下來。

  你可以直接的問。如果你是全然空洞的,你就可以直接的問,而地球會透露它的秘密。如果克里希那在庫魯特謝特拉的戰場上帶來了吉踏經,那麼它一定會隱藏在風中的某處、在風的心中。如果你準備好了,如果你值得,風就能夠向你透露最秘密的教義。

  當它對你透露時你會覺得非常奇怪,你會覺得非常困惑,因為由人類記錄的吉踏經相較之下已經不算什麼了;它錯得離譜。有許多東西都被投射在它上面,有許多東西都被刪掉了。那不是真實的東西;那只是一種人類的記錄。而對人類的頭腦來說犯錯是很自然的。

  但是這些大自然的元素也會記錄下來,它們的記錄是絕對真實的,因為沒有頭腦會去翻譯、改變、增加或刪減。被記錄在這些元素裡的是最純粹的東西。如果穆罕默德講話、如果耶穌講話,會被記錄在這些元素裡。地球無法與如此高度進化、發展、轉變的存在失去連繫。這些元素無法與他們失去連繫;連繫仍然存在。這些元素可以對你透露許多秘密。你內在感官經過發展之後,就能夠做到這種事。

  「向地球的聖靈詢問它們為你保留的秘密。征服了外在感官的慾望之後,你就有權利去做這件事。」

  「向地球的聖靈詢問它們為你保留的秘密。」我們存在於身體之中,但是有許多在你四周的聖靈是存在於無身體的狀態之中。人類的靈性既能夠存在於身體之中、也能夠以一種無身體的形式存在。無身體的形式仍然是宇宙的一部份;它仍然在世界之中。它還沒有逃離世界;自由尚未發生。它很容易再回來,它有回來的傾向。它只是在等待適合的子宮。

  有許多沒有完全成道的神聖師父正在以一種無身體的形式存在著。當一個人完全成道了,他就從身體與形式當中消失了。他完全消失了;他溶入了世界的源頭。佛陀、耶穌,他們都回到了世界的初始源頭。但是有許多人雖然沒有完全成道,他們卻了解許多事情、了解許多種美、了解許多真理(但是不是那個唯一的真理)。他們了解許多事情,他們已經達到了某種階段。他們不是成道的,但是他們已經達到了某種階段。

  那就是他們被稱為「聖靈」的原因。他們能夠帶給你很大的幫助。如果你對他們敞開,你就可以接觸他們。在通神學中,他們被稱為「大師」。

  「道上之光」這本書是由「大師」對馬貝爾柯林斯口述的。「大師」知道許多已經從地球上、人類記錄中消失或被扭曲了的秘密。或者,我們只是因為那個語言已經被遺忘了而無法閱讀它們。要了解寫在HarappaMohenjoDaro文化中的東西仍然是不可能的。它仍然是個秘密。我們知道某些東西被寫下來了,但是我們不知道那些東西是什麼。形式被留下來,但是鑰匙卻遺失了。我們從許多文化中知道有許多經典,但是語言卻遺失了。

  這些聖靈能夠透露許多一直都存在的事情。他們能夠讓我們想起來。如果你是寧靜的、天真的、向內移的,你就能夠與他們接觸。如果你使用你的內在感官,你就能夠與他們接觸,然後你的生命就能夠很容易的發生轉變。光靠你自己也許要花上好幾世才會達到目標,但是與這些聖靈在一起,你就能夠輕易的得到幫助。

  而他們的數量很多。你只要敞開、不害怕、準備好接受引導,然後你就會得到引導。但是在你能夠接收之前,你必須準備好你自己的接受性。透過靜心,那種接受性會出現在你身上。沒有其他的方式。只有透過寂靜你才能夠聽到某種來自超凡世界的聲音。

  要一直記住一件事:那就是你必須變得越來越寂靜,越來越回到內在的中心。當你一有時間,就要閉上眼睛往內移動。當你沒事的時候就不要忙著去做事情,不要保持沒有必要的忙碌。

  我看到人們做著不必要的事情。我曾經看過人們一次又一次的讀著同一張報紙。他們沒有別的事情可做,所以他們就反覆的讀著同一張報紙。他們無法保持空虛、無事做的狀態。靜心就是指學習如何去保持空虛、不被佔據的狀態。

  關閉你外界的感官,然後只是掉入內在。使用你找到的任何時間去做這些事,而很快的那會像你進出你的房間一樣容易。你毫無困難的走出你的房間;你也毫無困難的又回到了你的房間。你甚至不需要去想如何進去與出來。當外界需要你時你就走出去;當外界不需要你時你就走進去。如果你練習的話,這種現象就是這麼的簡單。那麼你就能夠在任何時候跳出去,也能夠在任何時刻跳進來。

  而一旦你有能力做這種簡單的動作,你就自由了。那麼世界就無法打擾你了。沒有東西能夠打擾你,因為當你在最內在中心的時候是沒有東西能夠打擾你的。當你在外圍時,世界會碰觸你。當你在中心時,你就超越世界了。

  第十五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12:1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六章 最後的秘密

  「詢問那最內在的、唯一的東西,問它長久以來它為你保留的最後的秘密。」

  「最偉大也是最困難的勝利、也就是征服個體靈魂的慾望,是一項長時間的工作;因此直到長久的經驗被累積起來之前,不要期望得到它的獎賞。當一個人達到了學習這種規則的時間的時候,他就站在超越人類的門檻了。」

  「你現在擁有的知識就只屬於你一人,因為你的靈魂已經與所有純粹的靈魂、與最內在合而為一。那是一種至高無上者賦予你的信任。若你背叛它、誤用你的知識、或忽視它,對你而言甚至現在都有可能從你已經達到的極高地位掉下來。偉大的人會掉回來,甚至從門檻都會掉回來,他們無法支撐責任的重量、他們無法通過門檻。因此到了這一刻要一直帶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向前看,然後為戰爭做好準備。」

  「詢問那最內在的、唯一的東西,問它長久以來它為你保留的最後的秘密。」只有在外圍我們才有許多個;只有在周圍複數才會存在。我們越往中心移動,我們就會越朝向一。在中心我們都是一體的。

  在外圍我們以多數存在。你的個性與你鄰人的個性不同。你的個體性與別人不同。但是你們最內在的中心是相同的。你的最內在的中心就是所有事物的最內在的中心。當你達到了最內在,你就達到了一。

  這整個世界只是周圍而已。中心、你也許會稱它為神、或者你也許會稱它為無上的靈魂、或是隨便你想要怎麼稱呼,但是當你達到你自己最內在的中心時,你就達到了所有事物的最內在的中心。而在那裡,所有的秘密都被隱藏在那個一裡面。在那裡,所有的神秘都能夠讓你看到。

  你無法事先知道它們。除非你進入了那個一的最內在的殿堂,否則神秘仍然是神秘。你可以創造許多關於它們的理論與哲學,但是那是沒有用的、無意義的。你將許多事情哲學化,但是沒有事情可以被下結論。這種事很久以前就發生了。幾世紀過去了,而人類一直在哲學化,一直在創造著許許多多沒有結果的哲學、理論與系統。你可以創造它們,但是那種事是心理上的。你並不了解。

  你可以想像。你可以創造一種非常前後一致的思想系統,但是那只是在你的思想中、你的夢中而已。哲學家是有創造力的,但是他們是對夢與幻想有創造力。他們創造邏輯系統,他們為這些系統爭論,但是真理是無法透過哲學系統而創造出來的;真理是無法透過爭論而創造出來的。不論你得到什麼結論都只是一種假設。真理只能透過經驗而達到。

  那就是哲學與宗教之間的不同之處。宗教說真理是未知的,因為你現在還沒有能力了解真理。除非你全然的被轉變了、除非你變成了一個不同的人、除非你的眼光、看法改變了、除非你的心改變了,否則你不會了解真理。真理無法透過深思熟慮而被了解;它只能透過你內在的轉變而被了解。

  深思熟慮是有可能的,但是你還是一樣;你只是在你的腦袋中一直想著事情而已。你可以在腦袋中經驗許多事情。你可以相信它們,但是你知道它們只是你的創造物。真理不是一種創造物;你無法創造它。你只能發現它、揭露它,它是隱藏的。爭論是不會有幫助的。只有一個真正的內在旅程才會有用。

  宗教是反哲學的。它說哲學沒有用;哲學只是智力的體操而已。你可以享受它,它是文字、邏輯、爭論的遊戲,但是它不會帶給你任何東西;你不會到達任何地方。你只是閉上眼睛坐在你的安樂椅上,一直在思考而已。你可以花上許多年的時間繼續想著。你可以想得前後一致,但是你仍然不會更接近真理。

  你也許甚至會走得更遠,因為真理不是一種心理上建構的東西。它已經存在了;它不是一種心理上建構的東西。相反的,因為你的心理活動、因為在你的頭腦中有太多的活動,所以它會隱藏起來。驅散那些雲、驅散思想、爭論、邏輯、哲學,然後它就會突然出現。它一直都存在著;它已經是事實了。你不必為了要創造它而做任何事。你只要對它退讓、臣服,沒有思想、警覺、覺知,然後它就在那裡了。它一直都在那裡。真理隱藏在你裡面,所以你不需要到任何地方。不需要到喜馬拉雅山。你只需要往內走。

  這段經文說:「詢問那最內在的、唯一的東西,問它長久以來它為你保留的最後的秘密。」但是只有透過不思考你才能夠詢問。這似乎是矛盾的,因為當我們詢問時我們會使用思考。我們普通的詢問方法就是思考。但是這種詢問、這種宗教的詢問,並不是思考。這種宗教的詢問只能在你警覺而且不思考的時候才能夠做到。

  記住這一點:我強調無思考的警覺,因為在無思考當中如果你不警覺的話、你也許會睡著。那麼無思考就沒有用了。當你思考時你是警覺的,但是那是沒用的,因為思考創造出了雲層。或者,你可以無思考而睡著。那也是沒有用的,因為天空在那裡但是你睡著了,所以你也看不到它。所以有兩件事是有需要的:無思考與警覺。沒有思考的意識、沒有頭腦的覺知。如果你能夠在你的內在創造出這種現象(一方面沒有頭腦而另一方面又是覺知的),這就是所謂的靜心;這就是我所謂的達雅那(禪)。

  在這種情況下,真理會顯現出來。而那個真理是一、是最內在的一。它不是屬於你的。那個中心是整個存在的中心。

  你只存在於外圍、周圍。你越往內移動,你就會變得越來越少。當你達到最內在的中心時,你就不見了。以一種感覺來說,你不見了;舊的人已經死了。但是以另一種感覺來說,你卻是第一次存在,因為現在最內在的真實已經對你顯現了、永恆已經對你顯現了。現在你已經達到了那個永遠不會改變的境界了。

  「最偉大也是最困難的勝利、也就是征服個體靈魂的慾望,是一項長時間的工作;因此直到長久的經驗被累積起來之前,不要期望得到它的獎賞。當一個人達到了學習這種規則的時間的時候,他就站在超越人類的門檻了。」

  當你進入內在、朝向一的時候,你就正在達到一種存在與本質的狀態。你變得超越了人類;你正在變成超人。你已經達到了比人類更高的境界;人類這種動物被超越了。

  人類這種動物活在沉睡當中,他是無意識的。你繼續在你沉睡的時候做著事情。你走在街上、而你卻是沉睡的。你吃東西、而你卻是沉睡的。你聽我講話、而你卻是沉睡的。你不警覺,你不覺知。頭腦續繼在內在編織著許多東西,夢境會繼續下去。

  你也許身體在這裡。在心理上,你也許完全不在這裡。那麼你就是沉睡的。在你的頭腦中你也許已經走到別的地方去了。如果你走到別的地方去,那麼你就沒有在此地與意識在一起。只有你的肉體在這裡。

  記住這一點:不論你正在做什麼,要非常警覺的做它、要帶著完全的覺知來做它,好讓你的意識存在;不能讓意識跑掉。只有那樣你才會知道什麼是意識。要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的進入現在。不要離開現在,否則你會進入夢境中。這種覺知會讓你與普通人類完全不同。你是警覺的。你已經變得超越了人類。

  「你現在擁有的知識就只屬於你一人,因為你的靈魂已經與所有純粹的靈魂、與最內在合而為一。」所以不要以任何方式變成自我主義者,不要認為因為你是警覺的,所以你現在已經達到一種超人的狀態。你只是警覺的,你只是覺知的,你只是超越了人類,因為現在你正與所有的偉大靈魂合而為一。你正在與存在本身合而為一。

  不要因為它而感到自我,因為如果你感到自我的話旅程就停止了。你會掉回去。自我是沉睡能夠再次進入的最後一個點。自我是無意識能夠再次進入你的那個點。你可以再掉回陷阱,你可以再開始做夢。

  「那是一種至高無上者賦予你的信任。」這種覺知就是至高無上者、最內在的東西賦予你的一種信任。

  「若你背叛它……。」你仍然可以背叛它;你會再度掉回去。你仍然是流動的;你還沒有結晶化。舊的狀態已經遠去,新的狀態仍然在形成當中,那是一種流動的狀態。你可以往回走、你可以掉回去。轉變還沒有完全發生。只有一部份的你變得不同。還有一部份的你仍然是舊有的你。

  這就是信任。「若你背叛它、誤用你的知識……。」你可以背叛它。如果你變得自我主義,如果你說:「這是我的知識。」如果你說:「我已經知道了。我已經了解了。我已經知道了神。我已經變成了這個與那個。」如果你宣稱,你就背叛了。這種宣稱顯示自我仍然在你裡面持續著;自我就躲在後面。你已經再次掉入了陷阱。一個知道的人不會宣稱他已經知道了。沒有宣稱的必要。任何宣稱都是來自於自我;宣稱就是自我。如果你宣稱,你就是在背叛它。

  「誤用你的知識……。」你可以誤用它。你可以用它來剝削別人、你可以用它來支配別人、你可以為了非靈性的目的而使用它,但是到時候你就會掉回去。知識是危險的,因為知識就是力量,如果你為了不正確的目的而使用它,你就會失去對知識的掌握;你就會掉回去。那個已經給了你的東西可以被拿回去。沒有人會從你身上把它拿走,是你、是你自己失去了它。

  或者,「忽視它。」你可以忽視它。如果你忽視它,它就會停止成長。並且要記住,如果某件東西沒有在成長,你就是在往回走。在存在之中,沒有一件事是靜止的。你無法保持休息狀態。艾丁頓曾說過「休息」這個字是最謬誤的一個字。在世界上沒有休息這回事。事物不是向前走就是向後退。你不是在增加就是在減少某件東西。沒有休息這回事;不管你在哪裡你都無法休息。如果你試著去休息你就會掉回去。即使你想要在你所在的那一點休息,你也必須成長。只有透過成長你才能夠休息。否則,你會掉回去。

  「……忽視它,你可以忽視它,對你而言甚至現在都有可能從你已經達到的極高地位掉下來。偉大的人會掉回來,甚至從門檻都會掉回來,他們無法支撐責任的重量、他們無法通過門檻。因此到了這一刻要一直帶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向前看,然後為戰爭做好準備。」

  甚至在神性殿堂的門檻上,你都可以走開。只要敲一下門就會打開,但是你也可以不敲門而走開。你越接近,就有越多的走開的可能性,因為對於你的達成你變得更有自信。這甚至是更危險的。除非你已經達到並且與這把火焰合而為一,否則不要太有自信。你可以在任何時刻失去它。自信可以變成很危險的事。

  當你更接近目標時你總是會覺得更疲倦。你想要休息。現在你知道殿堂就在附近,你可以在任何時刻到達;沒有困難了。「我可以放鬆一下,我可以休息一下。」那麼你就有可能會失去那個很接近的東西。它也許會遠去。接近目標的放鬆是很危險的,因為你放鬆的那一刻你就有可能會掉回去。當你再度變得覺知時,你會發現殿堂已經消失了。

  當目標接近時,不要放鬆你的努力。現在反而要帶著你的全部能量;要變得全神貫注於目標。這就是這段經文談到的那一刻:「到了這一刻要一直帶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向前看。」。不要放鬆。除非你已經與神合一,否則是不會有放鬆的。在那之前,放鬆是不可能的。

  第十六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3-2-11 10: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七章 無聲之聲

  「那是為了一個站在沒有法則、沒有引導的神性門檻上的人所寫的。然而為了要使弟子成道,最後的奮鬥也許可以用如是的方式表示:」

  「趕快把握那個既不實際也不存在的東西。」

  「那是為了一個站在沒有法則、沒有引導的神性門檻上的人所寫的。」終極境界是沒有地圖的。關於它是無法言說的,因為無法言說的才會是真實的。因為有許多種理由,因此它仍然是無法定義的、沒有地圖的、未知的。不只是未知的,而且以另一種方式來看,它還是不可知的。

  第一個理由是那些進入了終極境界的人已經溶解在其中了。他們無法保持自己的身分。他們完全被摧毀了。他們被重新出生,他們是完全煥然一新的人。而且只有舊的東西才能夠被定義。

  試著了解這件事。只有舊的東西才能夠被定義。如果我看到你而且我以前也見過你,我會馬上認出你。是誰在認出你呢?是過去。因為我以前就認識你了,我記得你的臉;我認出了你。這種認出來自於過去。但是如果我的頭腦中的東西完全被洗掉、並且完全忘記了過去,或者如果我的記憶被消除掉、並且與過去完全沒有連結,我就無法認出你了。一個進入終極境界的人會完全失去他的過去,所以他無法認出現在發生的事情。沒有可供參考的東西。

  第二,你只能認得出你以前知道的東西。而這種神性的現象是完全未知的。你以前從來不知道它。你要用什麼術語來翻譯它、定義它呢?你沒有任何參考物,你沒有任何術語,你沒有任何定義。這是完全嶄新的經驗,要怎麼把它翻譯成語言呢?

  第三,當你進入了終極境界時,語言變得不可能了,因為所有的語言都建立在二元性的基礎之上。你用死來定義生。你也許沒有察覺到這種荒謬。你用心靈來定義物質,你用物質來定義心靈。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物質?」你會說:「那個不是心靈的東西。」但是你確定嗎?什麼是心靈?那麼你把心靈定義為不是物質的東西。你在繞著圈子。

  當你被問到物質時你就談論心靈,好像你很了解心靈一樣。你說:「那個不是心靈的東西。」但是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心靈?」你會開始用物質來定義它:「那個不是物質的東西。」兩者都是未知的。但是你正在跟你自己耍把戲。當其中一個被問到時,你就用另一個來定義它。當另一個被問到時,你就用第一個來定義它。兩者都是無法定義的。

  就世俗的活動來說這樣做是沒有問題的。那是有用的、有幫助的。雖然不真實,卻是有用的。但是當你進入終極境界時,二元性不會有任何幫助。你無法藉由與神性相反的東西來為它下定義,因為沒有東西是與它相反的。它就是整體。

  你可以說物質不是心靈,或者你可以說心靈不是物質,因為心靈不是整件事情;物質以相反的狀態存在。你可以用相反之物來定義每一樣東西。你可以說生不是死;你可以說死不是生。你可以說黑暗不是光明、光明不是黑暗。你可以說男人不是女人、女人不是男人。你可以繼續用相反之物來下定義。

  但是什麼是神性的相反之物呢?沒有東西與神性相反。「神性」就是整體、全體,所以要怎麼定義它呢?它是無法定義的,因為所有的定義都是基於相反之物,而神性是沒有相反之物的。語言是平面的。語言會說:「我無法進入這種次元。」語言存在於二元性,而且無法穿透非二元性的東西。

  神性是沒有地圖的,因為它就像天空一樣。它不像大地。如果你走在大地上,腳印會被留在後面;別人可以跟著走。你通過了某個點,別人可以跟著你走。只要跟著你的腳印,他們就可以走到同樣的目的地。但是全體、神性或神性或是你要怎麼稱呼它都可以:XYZ、全體,它就像天空一樣。鳥兒飛過,但是沒有腳印留下來。你無法跟著走。你必須從ABC開始。

  當你進入神性時……。佛陀在你之前就進入了、耶穌在你之前就進入了、克里希那在你之前就進入了,但是並沒有腳印留下來。當你進入神性時,神性就好像第一次有人進入一樣。天空仍然保持處女性、不被觸摸、不受驚嚇。但是這樣是很好的。這種純粹的處女性是很好的,因為那樣的話才會是你的獨一無二的經驗。

  否則,如果你找到了佛陀的腳印、克里希那的腳印,那是地圖、定義、導遊手冊,每一件事都會是二手的。許多人已經知道了,許多人已經在你之前達到了。他們說了你可以去了解的每一件東西。每一件東西都會變成二手貨。

  但是神性不是二手貨;它一直都是第一手的。當你進入時,它就像是第一次有人進入一樣。沒有在你之前進入過,也沒有人會在你之後進入,因為腳印無法被留下來;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那就是所有世俗的經驗都會變得無聊的原因。一個人會覺得厭煩,因為每一件東西都變成了二手貨;每一件東西都變成是借來的。別人已經知道它了;沒有一件東西還保有處女性。

  神性一直都保有處女性,它是絕對的處女性。你無法腐化它,你無法讓它變舊,你無法讓它變成重覆的。因此它無法被定義、無法被記錄、無法給予指引。

  「然而為了要使弟子成道,最後的奮鬥也許可以用如是的方式表示。」但是只是為了使弟子成道,弟子是一個還沒有進入但是卻在邊緣、準備要跳下去的人,可以試著對他們說一些事情、可以給他們一些指示。但是不要用任何絕對的感覺來接受它們。它們只是一種幫助,可以被給予的最後幫助。

  這就是來自於「大師」的最後的指導:

  「趕快把握那個既不實際也不存在的東西。」

  「趕快把握那個既不實際也不存在的東西。」有兩件東西。物質是實物;它是實際的。如果我對你丟一粒石頭,它是有實質、質量的。它會打中你;物質是實物。但是心靈是什麼呢?在你內在的本質、在你的意識中的東西是什麼呢?

  意識不是一種實物。它存在,它有存在的性質,但是它不是一種實物。我無法把意識丟到你身上。即使我丟它,你也不會被打到。意識會存在;物質會存在。物質有實際的性質;意識有存在的性質。

  這句經文說:「趕快把握那個既不實際也不存在的東西。」這兩種性質神性都沒有。它不像物質、它不像實物。它不像心靈或意識。你無法說神是實物,你也無法說神存在。

  其中有很多理由。當你說神性存在,你是在說某種重覆的東西。當我說這張桌子存在是有意義的,因為這張桌子可以離開存在;我們可以摧毀它。但是當我說神存在時那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神無法離開存在也無法被摧毀的。只有在不存在成立存在才會有意義。如果不存在不成立,存在就沒有意義了。

  當你說神存在時,你是指什麼呢?神能夠不存在嗎?那樣的話這種話才會有意義。但是如果你說神無法處於不存在的狀態,那麼你真正的意思是神就是存在本身,而不是神存在。

  神無法存在;神只能夠成為存在本身。當我說桌子存在時,桌子並不是存在本身。它能夠離開存在,所以這句話是有意義的。當我說神存在時,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神無法離開存在本身。當我說神存在,我是指存在本身存在。那是一種沒有用的重覆。甚至說神「是」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就是那個「是」本身。沒有必要去說「是」。神並非「是」;他就是「是」的本身。

  你無法說神是實物,你也無法說神存在。他是超越兩者的:超越物質也超越心靈。或者說,他就是這兩者。不論在哪一方面,他都超越了。

  所以這就是給那些準備好進入殿堂的弟子的最後指導。除此之外已經無話可說了。

  記住,神不是物質。我們有一種神是物質的觀念。那就是我們創造偶像、寺廟、形象的原因。這些東西都是實物!

  伊斯蘭不允許製造神的偶像,只因以下的原因:因為這樣神就不會以任何方式與物質劃上等號。不應該製造神的偶像、形象,因為形象會給人一種實物的感覺,而神並不是實物。

  但是我們於是就會把神視為心靈:控制者、創造者、維持者。我們對於神有一些不清楚的想法,我們把神視為一個坐在天上控制著每一件事情的至高無上的心靈。但是神就變成了心靈。他也許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師,或者像柏拉圖說的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但是人們的觀念是神就是心靈。神既不是心靈也不是物質。神是超越兩者的。

  這句經文是說,記得這種超越的性質。神既不是外在也不是內在。他既不是身體也不是頭腦。他既不是東西也不是想法。要從終極殿堂回來是不可能的,在你進入終極殿堂之前,要記得:「趕快把握那個既不實際也不存在的東西。」

  「只傾聽無聲之聲。」

  「只傾聽無聲之聲。」所有的聲音都被創造出來了。我們所了解的所有的聲音都是由某些方式創造出來的。風在吹,然後就創造了一種聲音。你拍手,然後就創造了一種聲音。我講話,然後就創造了一種聲音。但是這些都是被創造出來的聲音。它們會死去,因為被出生的東西註定會死去,被創造的東西將會被毀滅。

  有任何不被創造的聲音嗎?如果有任何不被創造的聲音,真理就只能透過那種聲音而表達出來,因為會死去的東西無法用來表達真理。那就是人們一再的說真理只能在寧靜中被表達出來的原因;真理無法透過文字被說出來。

  文字也許會將你帶往寧靜,但是文字無法講出真理。文字會死去,而不朽之物無法透過會凋零的文字而講出來。那怎麼可能呢?那是不可能的。永恆之物怎麼能夠被放進暫時之物中呢?無時間性質的東西怎麼能夠被帶到時間之中呢?超越空間的東西怎麼能夠被置於寺廟、空間之中呢?真理只能透過某種永恆的東西而顯露出來。

  經由靜心,許多尋道者了解了一種內在的無聲之聲、一種寧靜之聲。在字面上是矛盾的:無聲之聲。它是無聲的,因為你無法用你的耳朵聽到它。它是無聲的,因為聲音總是透過衝突產生,而它並沒有衝突。聲音總是透過二元性、兩件衝突的東西而創造出來的,但是在心中並沒有兩種東西存在。它是無聲的,因為它無法被聽到;它只能夠被經驗。

  要記住,「只傾聽無聲之聲。」一個人要如何聽無聲之聲呢?在禪宗有一個公案:傾聽單手鼓掌的聲音。他們稱這件事為最深的靜心:試著去聽某種不被創造的聲音。如果你繼續靜心、一直靜心,只要坐著、靜心著,試著去聽,你會聽到許多東西。這是最美的一種技巧。只要閉上眼睛,坐在一棵樹下,然後開始聽。你會聽到許多以前從來沒聽過的聲音。鳥兒、昆蟲……。慢慢的,你會察覺到你四周的許多聲音。繼續去找那個不被創造的聲音。

  每一種聲音都會被創造出來。鳥兒開始唱歌然後它會停下來。那個被創造出來的東西現在進入了不存在之中。繼續聽、繼續聽。繼續試著去找出那個不被創造的聲音。漸漸的,你會聽到更多微妙的聲音。你會開始聽到自己的心跳聲,你會開始聽到自己的呼吸聲。但是那也是被創造出來的。你的心跳會停止、你的呼吸無法永遠繼續下去。那不是一直都在的。當一個小孩出生時他是沒有呼吸的。然後小孩突然開始哭,而呼吸也開始了。

  繼續仔細的聽。這些都不是無聲之聲。丟掉它們,消除它們。你會開始聽到血液流動的聲音。那是更微妙的。你通常不會察覺血液的流動。你會聽到它流動的聲音,你會聽到那個聲音。但是它也是一種被創造的聲音,是透過流動、衝突創造的。繼續消除的動作。如果你夠堅持,到最後有一個所有聲音都消失的時刻會來到。而整個宇宙都隨著這些聲音消失了,好像你掉入了一種空無之中。

  現在不要害怕。否則你會再度掉回聲音的世界。保持無懼的心情。它看起來像是一種死亡。它是死亡,因為當所有的聲音都消失時,你也失去了頭腦。你的頭腦只是一個喋喋不休的盒子。你不再擁有頭腦了。沒有聲音,世界也就不再存在了。你會覺得你好像死了;你不再存在了。你只是聲音的一種組合、集合。

  要堅持下去。這種死亡是很美的,因為它是通往神性之門。繼續試著去聽現在出現的東西。在空隙之後,如果你不害怕、不恐懼的走過了這條路……。

  如果你害怕,你就會再度掉回去;你會再度跑回聲音的世界。頭腦會再度開始發生作用。但是如果你不害怕,並且能夠堅持於這種無聲的空隙,你就會察覺到一種不被創造的新的聲音。印度教稱這種聲音為嗡卡:嗡(Aum)。嗡只是一種符號,是那個一直都存在於最內在核心的符號。嗡、嗡、嗡——這個聲音在內在進行著,它是不被創造的。沒有人在發出這個聲音。它只是存在著。

  這就是無聲之聲,它是不被創造的。而只有隨著這個聲音你才能夠進入神聖中的神聖。

  「只看那個內在與外在感官都看不到的東西。」

  我們用外在感官看世界。物質被感覺到了。但是物質並不是真的在那裡。現在物理學家說物質不存在。它只是能量、振動的能量而已。物質是虛幻的。這是非常奇怪的。在東方,神秘家一直說物質是虛幻的、馬亞。他們用馬亞來表示物質並非它所呈現的樣子。現在物理學家同意山卡拉的話,現在愛因斯坦同意吠檀多的話。現在科學家也說物質是虛幻的。沒有人曾經想像過有一天科學家也會說物質是虛幻的。

  物質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樣子,但是它並非那種樣子。它是能量。但是能量以很快的速度移動,它的速度快到了你無法看到它在移動的地步。那就是為什麼它看起來像是沒有在移動的物質的原因。它們會造成一種靜止的、實質的幻覺。

  物質事實上不存在,但是透過我們的外在感官,物質就出現了。那是你的解釋。心靈也不存在,但是透過你的內在感官它看起來是存在的。那麼什麼才是真的呢?如果你透過外在感官來看的話,物質會出現,那是不真實的;如果你透過內在感官來看的話,心靈會出現,那也是不真實的,那也是一種感官的解釋。東方的神秘主義說你只能夠在停止使用內在與外在感官時才能找到真實的東西。當感官完全不被使用時,真實就不可能被扭曲。那麼,你馬上就會在真實當中。

  感官會做出區分。我看著你。我不知道你是誰、你是個怎樣的人,但是看著你的那雙眼睛會給我一些訊息。我無法直接了當的接觸你;眼睛是中介者。不論眼睛告訴我什麼,我都必須去相信它。

  你必須相信你的感官告訴你的事情。你無法知道那是真的還是假的。你的感官也許有缺陷,或者這些感官也許以一種錯誤的方式解釋著這個世界。沒有辦法知道你的感官的解釋是錯的還是對的。沒有辦法知道這些事,因為不論你知道什麼事,你都是透過感官而知道的。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去知道、判斷以及比較。

  因為這樣,艾曼紐肯特曾經說過沒有一件東西能夠以它本身的樣子被了解。沒有辦法了解一件東西本身的樣子,因為不論你知道的是什麼,你都是透過感官而知道的。你無法直接了當的了解一件東西,你只能以不直接的方式去了解。你必須相信你的感官。要不然誰知道東西是不是真的在那裡呢?你從沒有到過那裡。你的感官到了那裡,然後它告知你訊息。你一直都是解釋中的感官的一部份。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你使用內在感官的時候。它們會告知你內在有什麼東西:什麼是靈魂、什麼是自己。但是那也只是一種感官的解釋而已。

  這句經文說:「只看那個內在與外在感官都看不到的東西。」真正的東西是兩者都看不到的。它無法透過頭腦而被了解;它無法透過靜心而被了解。當頭腦與靜心都被丟掉的時候,你才能夠進入真理之中。當沒有靜心的時候、當你直接了當的與真理接觸時、當你進入了真理時、當你與真理沒有距離時、當你變成了真理時,你才能夠了解它。

  這種事可以用一個不同的方式來說。你無法了解神,除非你變成了神。如果我說你可以不變成神而了解神,你是在說一種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種事,所以發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基督教與回教都認為說你可以變成神是瀆神的、不虔誠的;那是不尊敬神的。回教關於這件事的態度是很固執的,以致於回教徒殺了曼索以及其他的蘇菲神秘家,因為他們宣稱他們就是神。

  曼索說:「我就是神性。」他被殺了,因為這太過份了!一個人類說他是神?但是曼索說的是非常簡單的、基本的真理。他是說你只能說神無法被了解,或是你只能承認人能夠變成神。因為除非你在神裡面,要不然你怎麼能夠了解神呢?除非你進入了神,然後與神合一,要不然你怎麼能夠了解神呢?你只能在神的外面繞著圈子轉。但是你所了解的只是你從外在收集的訊息而已;那不是直接了當的了解。

  曼索說你只能在你變成神的狀況下了解神。否則是沒有辦法的。你怎麼能夠從外面了解呢?除非你變成了神性之心、除非你變成了神性,否則你怎麼能夠了解呢?

  這段經文說的是真理既無法從外在的感官——外在感官會把真理解釋為物質,也無法透過內在的感官——內在感官會把真理解釋為心靈。真理只能在你跳進真理本身、沒有中間人的時候;在你失去了頭腦與還有靜心的時候真理才能夠被了解。

  當你有能力丟掉靜心的時候,靜心就被完成了。你已經進入了三摩地,你已經進入了真理、終極境界。

  「平靜會與你同在。」

  而只有到了那時候平靜才會與你同在;在此之前是不行的。在此之前,你仍然會在某方面受到心理上的痛苦;你仍然會在某方面保持緊張。你是緊張的、痛苦的。你覺得你的存在就是問題之所在。當你不存在了,問題也就不在了。

  你怎麼能夠處於一種不存在的狀態呢?你怎麼能夠停止而不存在呢?那就是平靜的方式。如果你能夠停止而不存在,你就進入了真理;你就進入了無限的、絕對的平靜。

  你的與整體的分離就是問題之所在。你覺得像個局外人、陌生人、外來者。這種疏離創造了心煩意亂、這種疏離創造了恐懼、這種疏離創造了死亡。你無法平靜。當你把你的疏離完全丟掉了,並且融入了真理之中,在其中失去了你自己——你不在了而只有真理存在——的時候,你才能夠處在不可能被打擾、也沒有東西能夠打擾的平靜之中。

  要記住你就是疾病。你無法被治癒,因為你就是疾病。如果疾病是其他的東西那麼它就可以被治癒,但是你就是疾病。你無法被治癒;你是無可救藥的。把疾病丟掉。把你自己丟掉,要覺得你好像不存在了一樣。要漸漸的去創造身為無名小卒、什麼東西都不是的感覺。

  要往不存在前進,因為不存在就是終極存在之門。當你完全停止而不存在的時候,你就會變成神性。當你不存在的時候,你就會變成神。

  第十七章完

  全書完 
發表於 2014-5-20 21:56:2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章沒有在這裡耶, 請問會再加上去嗎?
發表於 2014-5-21 10:02:35 | 顯示全部樓層
sahasi 發表於 2014-5-20 21:56
第二章沒有在這裡耶, 請問會再加上去嗎?

已經補上
^^
發表於 2014-5-27 11:40:36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 神秘玫瑰WWW.OSHO.TW   

GMT+8, 2024-10-11 07:09 , Processed in 0.1865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